清晨,在瓦埠湖畔漫步时,不由怀古。
这座有2600年历史,水泽田丰的古镇被誉为“君子镇”。春秋末期,在孔子弟子中排名14位的宓子贱,由鲁使吴,病卒葬于此,墓冢尚存,后人建宓子祠。孔子称赞过宓子贱“君子哉若人”,君子镇之名由此而来。
至今看来,君子镇不没君子之名。千百年来,它延续着君子之风,在瓦埠湖畔以淡泊悠然的姿态存在。而它又不安于平淡,在时代的变革中,它高举着旗帜。这里是皖西北革命斗争的发源地。1923年这里成立了中共小甸特别支部,1928年9月中共寿县第二次党代会在瓦埠召开,选举了第二届寿县县委。1931年3月,这里发生了震惊江淮的农民反封建反压迫的武装斗争“瓦埠暴动”。这座古镇不仅有着君子温润如玉的恬淡,亦有热烈激扬的向上精神。
在瓦埠镇工作已月余。我于工作之余所做的民间采访与田野调查,让我看见了君子镇在新时代焕发的生机和活力。这是一座可书可赞可追忆的古镇,更是一座宜居宜游值得期待的新镇。
我居住在一座临湖的农庄,农庄里草木葳蕤,鸟鸣如潮。久居闹市,季节的更迭,节气的变更已经变得含混。而在瓦埠的每一个晨昏,我却感受到了一日与一日的不同。大自然神笔挥就出五彩斑斓的画卷令人眼花缭乱,但前提是,得给画师留有一块天然的画布。瓦埠就是一块天然的画布。
流域面积达4200平方公里的瓦埠湖是瓦埠这块画布上的留白。我喜欢在清晨与黄昏时来到湖边,久久地凝望这片浩渺的湖面。瓦埠湖多是静谧安宁的,无浪,湖面在晨光与夕照下泛起鳞鳞的波。时有水鸟从空中俯冲至波心,激起一层不断扩散的涟漪。那是鸟在捕食。安静的湖水里有我肉眼看不见的鱼虾,人看不见,鸟却深知其中的奥秘。
大自然充满奥秘,但每个秘密都有个解密者。鱼虾深知湖底的秘密,水鸟深知鱼虾的秘密,湖畔长满芦苇的湿地又深知鸟的秘密。似乎有告密者,让瓦埠人知晓了这些秘密,因为身为君子,所以他们知晓了秘密,却懂得保守秘密。对守密者,持密者自然也会给予回报,于是,湖畔每年都会飞来一千多只过冬的天鹅,湖里每年都能产出20万斤银鱼。
在湖边散步时,我是个贪心的人。大口地呼入带有草木味道的清新空气不说,还会撷些花草回去。从野蔷薇、金银花、蜀葵、白茅、野燕麦到栀子花、一年蓬、青蒿、艾草,一个月来,我房间不停地更换插花。花开花谢,让节令变得具象。
今晨散步的时候,遇见几位收割油菜的农人,我停下步子与他们聊天。“接下来种什么?”我问。“插秧。”他们答。“秧田里再养虾,有的养泥鳅,养蟹。”见我拿起手机拍摄只剩下油菜茬的田地,其中一位农人补了一句。“稻田里能养鱼虾?”我惊奇的表情估计近乎愚蠢。年长者接着说:“对,秧田里不打药,养鱼虾,稻米是绿色的,鱼虾是天然的。”
那一刻,我想到每日的餐食,虽然吃的是食堂的大锅饭,却觉得每道菜都可口入味。“稻米是绿色的,鱼虾是天然的”,这至关重要。还有我们食用的那些蔬菜,也许就是我在湖边散步时看见的这些吧?它们被瓦埠湖水浇灌得水灵灵的,清晨看它们的叶子,被露水与水汽濡得厚笃笃绿油油,花们都开得很清亮。嗯,它们是绿色的,天然的。
这是一座绿色的古镇。因为从政府到百姓,都有绿色的理念。
在去当地一家企业做采访时,我得知,那家日加工冷冻100多吨草莓,日加工300多吨毛豆,日加工30吨小龙虾的食品企业老总,为了环保,通过考察、实验,将加工草莓、毛豆与小龙虾的废料用作养鱼的饲料,启动了一条绿色的生态链。
我在晨光中继续行走。小满后的田野,是金色的。我的脑海里突然浮出“金瓦埠”这个称谓。
瓦埠镇位于瓦埠湖腹地,是东淝河沿岸重要的水路商贸河埠。因水上交通便利,瓦埠古来舟楫商贩往来不绝,沿河码头商贸繁荣,故有“金瓦埠”之称。“金瓦埠”交通的便利,势必造就具有开放精神与进步思想的革命先驱者。“金瓦埠”又变成了红色的瓦埠。曹蕴真、薛卓汉、方运炽、王培吾、徐梦秋、曹广化、曹渊、曹云露、曹少修、方和平、方曙霞、方瑛等一批瓦埠湖畔走出的革命先驱,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将革命的火种点燃。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革命的火种愈燃愈烈,瓦埠湖被这冲天的火光映得通红。
仿佛须臾之间,无数革命先驱共同缔造的新中国,已经成立70周年了。
如今,瓦埠镇是多彩的。无论称它金瓦埠、红瓦埠还是绿瓦埠,它都足以应承。
那个黄昏,我步行从办公室回住处,无意看见一处恰似城里高档小区的楼群,走过去,问询,方知那是政府为渔民上岸建设的安置小区。安置渔民上岸,也是保护瓦埠湖生态的一种大举措。
参观小区耽了些时光,回去时,我看见漫天的晚霞映红了西天。这景色最宜在湖边观赏。我慌慌地往瓦埠湖畔赶,慌不择路地闯入一条陌生的路。走着走着,却看见一个拱门上书着“方振武故居”五个大字。
著名爱国抗日将领方振武,是我儿时就熟知的英雄。不期然间竟闯入了他的故居,这令我感到激动。
走进小院,在大门紧闭的方振武将军故居外,我望着门前的那两棵树。一棵枇杷树上挂满了黄澄澄的枇杷,一株石榴树上榴花似火。
我踏着青石铺就的小路继续行走时,方知,这是已有千百年历史的瓦埠老街。那一刻,我感觉自己就像个探索者,在瓦埠湖畔行走与观望中,于有意无意间获得了关于瓦埠,而又不仅仅只关于瓦埠的宝藏。
从方振武故居所在的老街走向瓦埠湖畔,晚霞倒影在湖水里,美若幻境。幻境里一座正在建设中的大桥,是跨在瓦埠湖上的一道风景,这座长达3042米的长桥,将于2020年完工,它将连接瓦埠湖的两岸,变天堑为通途。
我在瓦埠湖畔,望着暮光中如同油画的瓦埠湖与瓦埠湖大桥,想象着古时的瓦埠街,汇聚四方商贾,游人商旅往来的热闹局面。时在2019年,我在瓦埠湖畔,脑海中的那一场景与瓦埠的今天和明天如此相似。(黄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