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首页 > “淮南历史文化撷英”(第三季) > 寿州古树琐记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参军入伍 让青春更精彩
 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火起来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寿州古树琐记
【字体: 】 发布时间:2019/5/21 8:54:21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古树名木是自然界和前人留下来的珍贵遗产,蕴藏着丰富的政治、历史、人文资源,是一个地方文明程度的标志。在维护生物多样性、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中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更承载了人们的乡愁情思。

寿县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1996年版《寿州志》引用《汉书 地理志》载:“寿春产楠木、香樟”。明嘉靖《寿州志》上把桑树列为木类首位,据载当时寿州有桑树百万株之多。寿县境内的八公山,既是一座蓄圣表仙的旷世名山,更是一座波诡云橘的历史名山。非常遗憾的是,据载,此山自古以来,林疏木稀。嘉庆《凤台县志》上说“《晋书》称八公山草木皆如人形,而《水经注》则云八公山无草木,惟童阜耳。”

据县林业部门统计,寿县所辖的八公山境内,只有南麓的张管村管氏祖坟地有4株黄连木,树龄大概有230年左右,其余区域,现在还没有发现一株超过100年的古树,这似乎与它名贯古今的历史颇不相符,但历史往往是这样,或多或少留有一点遗憾。那么,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呢?

“大清名宦”李兆洛清代嘉庆年间知凤台县兼理寿州,寿、凤同城划境而治,他在《凤台县志》上说“今北山固濯濯也。询之山民,或云不宜木,然其故老皆云北山向时木甚美,中栋梁,今城中老屋多北山木所构,其产有青樌、红樌,大皆合围以上。发老屋者,犹时时得之。青樌色青黑,坚致,类海楠;红樌红泽。皆他处所无。”“北山固濯濯”,就是北山光秃秃的。淮南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楚樵先生作注云:寿县、凤台县地区有“刘金定火烧于洪,烧尽了八公山草木的传说。传说可娱而不可信,不是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嘛。真正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八公山方圆不过百余平方公里,自然生态相对脆弱,原始植被尤其是巨树,当年建造楚国和淮南国的宫殿等等,就地取材,砍伐不止。还有在历次争战中被破坏殆尽,不可计数。另外,自古以来,人们靠山吃山,山民及附近乡民固有冬季上山打柴的习惯,是那种掘茎刨根的方法。更有1958年“大办钢铁”和“大办食堂”,有专人常年山中伐薪砍柴。因此,八公山上的草木难以繁衍。所谓的“八公山上,草木皆兵”,兵者,部队里的小战士也,长出来的树,也就一人多高而已。

这里所说的青樌、红樌,是八公山上的一种特有的乡土树种,生长极其缓慢,干茎长到十多厘米,需经数十年。此树木质细致,坚硬无比,十分珍贵。也有人认为,就是《汉书 地理志》所载:“寿春产楠木、香樟”中的楠木。前几年,我和友人游走八公山,几乎踏遍山岭沟壑,访遍山民牧人,也没有找到这种方言中所说的青樌、红樌。据清道光《霍邱县志》载:八里塘湖(沣河桥西北)从前生长高大茂密的青樌和红樌,以后被水淹绝。还有人考证,舜耕山上以前发现有青樌和红樌,后为虫害所毁。以上种种,说明沿淮一带是有青樌和红樌生长的。

八公山上是这种类似婴幼儿头顶稀毛的“童阜”情况,多少让人有些失望。那么,古老的寿州城内又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呢?清光绪《寿州志》有记,崇祯六年(1633年),寿州孔庙大兴植树。州人方震孺有《募种树文》,上面写道:“秩序瞽宗,同牛山之濯濯,儒门淡薄,一至于斯”,“缘官此土者竟不栽培,徒有翦伐,材者即断而成器,朽者又化而为薪。先生固贫,弟子亦懒”,“圣宫有树,所以栖神,匪独桧长鳞文,想素王之手泽,抑且桃生锦浪”,“焕士子之文心”。可以看出,不光北山“濯濯”,孔庙也“濯濯”,都是光秃秃的,大成之地,有失斯文啊。究其原因,方震孺先生说,是当官的不想植树,任由砍伐或腐朽。此种情景与文化之集大成之孔学很不相称。

根据规定,一般树龄在百年以上的即为古树;而那些树种稀有、名贵或具有历史价值、纪念意义的树木称为名木。我县没有“黄帝手植柏”、“先师手植桧”之类的名木。全县资源,多属古树。2015年全县进行第三次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共普查认定公布100年古树43株,其中,一级古树7株,二级古树2株,三级古树34株,比上一次(2010年)普查增加14株。涉及12个乡镇23个行政村或街道社区。涉及树种有:圆柏、侧柏、黄连木、银杏、槐树、皂荚、麻栎、杜梨、榔榆、柿树等,其中登记在案最“年长”的古树是西大街孔庙内的两株银杏树,距今已有740年的历史。而报恩寺大雄宝殿前的两株银杏树,民间传说栽植于唐代贞观年间建寺之初,有1300多年的历史,而省林业专家参照江淮之间银杏树生长状况,通过科学解析研究,测得实际树龄只有600年,为明代重修时所植。

寿县列为一级古树,现行挂牌保护的七株古银杏树,分别为报恩寺2株,孔庙2株,清真寺3株。但在历代志书中均无记载,甚至连银杏树这个名字都找不到。现在到报恩寺去,看到两株银杏树下各有一块石碑,可惜那上面的字在“文化革命”中均遭人为刻意凿毁,凿得那么完全彻底,竟不留一字。所幸的是,那把邪恶之刀没有伸向近在咫尺的银杏树,所幸的是,在报恩寺平面图的那块石碑上,还能隐约看到大雄宝殿前有两株巨树,那无疑就是银杏树了。这七株古树犹如七个人瑞,除了天上的日月星晨,地上活着的生命,只有他们有幸见证了古城沧桑历史,曾经的辉煌和灾难。比如,元明以来,上百次的大水毁城之祸,历次的流贼围城,太平军犯城,捻子乱城,苗贼屠城,日寇陷城,文革破城等等。但它们保持了内心的定力,见多不怪,恪守操持,不言不语。这让我越发相信,树木活久了,就有了精神,怀有仁心,仁者无敌,仁者爱人,仁者有寿啊。

在与这七株古银杏朝夕相伴中,如果细心观察,还向我们呈现出一种家和亲情的奇观,也就说,他们既有德行,又懂得感恩。比如,报恩寺大雄宝殿前东侧的那株银杏树,历史上曾遭雷击,枝干残缺,整个树冠仅存西边一大主枝,主干东、南、西三方树皮剥落,但在树干基处形成出众多萌条,其中两根长成较大植株,形成“父子环抱”的奇观。孔庙大成殿前的两株银杏树,均为雄株,树冠庞大,姿势恢宏。据有心人观察,两株树每年几乎同时于春寒料峭中发出第一片芽苞,又于秋风潇飒中同时落下最后一片叶子,被喻为有心灵感应的“双胞兄弟”。不像报恩寺里的银杏树,东边那株树叶落光,西边那株才由绿变黄。

有一年开县政协会议,我和徐阿訇坐在一起,他向我讲述了清真寺院落里的银杏树的故事。那是老老幼幼,其乐融融的一家子。比如,无像宝殿月台前面的两株为雄株是俩兄弟,左前方的一株为雌株是妻子,三株同为明代永乐年间所植,距今已有600年历史,是为银杏树家族中的第一代。右前方的一株树龄400年,为明代万历年间所植,是为第二代,还有一株树龄115年,系清代光绪年间所植,是为第三代,再加上前面院落的几株,为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所植,是为第四代。可谓曾祖、祖父、父亲和儿子,同居健在的“四世同堂”。

除了这些,让我来数数散落在寻常巷陌里的老树,他们是:西大街孔庙灵星门前有两株银杏树,报恩寺里有两株柏圆树,西大寺巷与北梁家拐巷交口有一株榆树,木头牌坊巷有一株刺槐,马营巷有一株楝树,农机巷、老县委大院和留犊祠巷回民小学各有一株泡桐树,曹家巷尽头和观巷古井旁各有一株椿树,等等,他们是散居在巷道里的孤独的老人,在寂寞的春秋炎凉中度着余生。我这么不厌其烦地记录,目的是立此存照,如果你哪天早晚路过,请给予关照。春天的时候,人们倾城而出,跑到八公山中去看灿烂炫目的桃花、梨花,而我更喜欢在城中游走街巷,看那一株又一株零星寂寞的杂花生树。而深秋来临,经霜的银杏叶由绿而淡黄、而橙黄、而金黄,看银杏叶成为一种盛事雅事。

我到寿州也已经三十多年了,人生能有几人三十多年呢?我由原来的一棵乡野小树苗长成了今天的城中大树,又慢慢变老。这些古树穿越空间和时间,承载着我的记忆。我不怕老,不要看我浑身结疤,屈干虬枝,犹如钢筋铁骨。我虽老矣,犹有初心,不要怀疑我不知春不报春,当春温上升,足以撬动我灵魂的毛孔,我会突然在一夜之间,爆出新芽和花蕾。(高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