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深化“放管服”书写改革新答卷
为群众“解忧”、为企业“帮困”、为市场“松绑”,让审批程序越来越简,让监管能力越来越强,让服务水平越来越高……随着一场深刻的“放管服”改革在淮南大地激荡,市委市政府以壮士断腕的勇气转变职能,引领经济巨轮劈波斩浪,扬帆远行!
近年来,我市扭住全面深化改革这一“牛鼻子”,始终将“放管服”改革作为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治理能力的重点任务,统筹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重大改革,力破体制机制障碍,转职能、提效能、增动能,通过权力的“放”,实现对经济社会事务更好的“管”、对人民群众更好的“服”。
为群众“解忧”——简政放权激发市场活力
伴随着“放”的改革向纵深推进,淮南经济蓄流积势,广纳百川,活力之水来自市场闸门有序放开。2018年,新增个体工商户数增长率位居全省第1位;新增市场主体数增长率位居全省第1位。
“门难进、事难办”,一度是企业和群众面临的难题。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求我有所为。让企业、群众办事不求人,给企业松绑,为创新创业清障搭台,是我市下大力气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的初衷。
按照“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要求,我市加快推进“一窗受理”。
从全省第一个颁发“电子营业执照”,到全省率先实施“多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如今,我市已实现了“五十七证”合一,降低了市场主体准入时间和制度性交易成本,用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的“加”法。
2018年3月,国家级淮南经济技术开发区推进“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办理涉及改革事项登记120余件。同年11月,我市对纳入“证照分离”改革范围的第一批107项涉企行政审批事项直接取消审批2项,改为备案2项,实行告知承诺19项,优化准入服务84项。
为改善营商环境,我市将企业开办环节压减为企业设立登记、公章刻制、发票申领3个环节,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3个工作日以内。
针对规划行政许可,我市将法定时限的20个工作日进行压缩,把办理时限限定为3个工作日,始终保持在全省前列。
2018年前三季度,合肥海关驻淮南办事处进出口整体通关时间分别较去年同期压缩65.73%、75.14%。淮南市进出口企业单一窗口申报率接近100%。
在全市“减证便民”整治申请材料多专项行动中,市级政务服务事项申请材料共取消4924项,精减比例为56.9%,为企业和群众办事打开了方便之门。
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为防止简政放权边减边增、明减暗增,我市把实行清单管理作为“釜底抽薪”之策。对《市级涉企收费清单》进行动态调整,切实做到了“涉企收费进清单、清单之外无收费”,其中行政审批前置服务收费项目较清单实施初始时减少71.88%。
简政放权,开启了我市“刀刃向内”的政府自我革命,见证了从理念到体制的政府职能转变,犹如打开市场活力之门的钥匙,让财富源泉充分流淌。
为市场“立规”——监管考验政府履职能力
只有管得好,才能放得开、放得活。砥砺前行中,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我市在“管”上持续发力,久久为功,确保下放权力“接得住、管得好”。
简政放权后,政府职能重心从以审批为主的事前监管,变为以监督管理为主的事中事后监管,考验着政府“放权不放责”的履职能力。
按照“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的市场监管原则,2015年4月27日,我市率先制定并出台《淮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加强监督管理的意见》,重点厘清了各部门监管职责和工作任务,推动事中事后监管落地见效。
2016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实施“先照后证”改革,进一步规范了事中事后监管事项。同年12月,我市在全省率先建立市场主体信用监管联合惩戒机制,依法将企业行政处罚、经营异常等信息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全社会公开,倒逼企业诚信合法经营。累计诚信违法受限10482户,2154户企业纠正违法行为;对326户失信主体通过信息共享,在工程招投标、土地出让、授信审批等方面予以惩戒,形成“一处违法、处处受限”的共治格局。
2017年,淮南市被确定为全省“双随机、一公开”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试点城市。随着“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的推进,我市建立了随机抽查事项清单,录入抽查事项清单867类2349项,录入执法人员3117人,录入监管对象39.57万户。
2018年,我市创新“双闭环”举措,建立完善“双告知”机制,实施“三告知”,导入政务督查,对“双告知”认领、签收、反馈情况跟踪督查,推动“双告知”信息推送在淮南落地生根。截至2018年底,“双告知”网上全量推送企业信息57965条,精准推送企业4638户,38个相关审批部门或行业主管部门认领签收率100%、反馈率83.6%。
从供给端做“减”法,减少无效供给,切实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我市“僵尸企业”清理卓有成效,将未年报又无变更信息记录的企业与未进行纳税申报的企业进行整合,清理僵尸企业1921户。
如今,淮南公共信用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和市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与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安徽)实现互联互通,以信用约束、联合惩戒为核心的企业信用监管长效机制逐步形成。
为企业“松绑”——倾心服务增强群众获得感
简政不是减政,放权不是放任。我市在“服”字上创新探索,着力优化政府服务,做到“放、管、服”三管齐下,真正让群众受益。
从“跑一圈”到“最多跑一次”。我市按照“受理、审核、办结”三个基本环节,逐项优化审批流程,推进数据共享,率先推出免费“预先服务指导”,开通快递送达证书,大力推进“一窗式”受理整合。人们感慨地说:在淮南,办企业、当老板容易了。
实施注册资本认缴制、企业年检改年报、“先照后证”“一照多址”“一址多照”“照后减证”持续推进、后置目录动态调整、全程电子化营业执照全面推进、银行网点代理企业注册“银政通”试点运行、邮政速递营业执照高效快捷……随着一项项改革的深入推进,释放出经济发展的更大活力。
2017年10月18日,国家总局批准设立的商标注册窗口正式运行,实现了企业名称核准、登记注册“一次都不跑”和线下登记“最多跑一次”的线上线下“双轨并行”。2018年9月底,我市半年的商标申请量2844件,有效申报持有量为8844件,有效引导本地企业增强品牌意识,助推我市经济发展。
2018年10月31日,我市首例不动产登记一窗受理业务顺利完成。11月23日,不动产登记一站式集成服务正式上线,市政务服务中心设置8个窗口同步受理综合登记业务。
我市不断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融资担保公司在合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适当降低银行贷款利率、融资担保费率,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2018年10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52.13亿元,比年初增加16.31亿元,增长12.01%。
随着“税融通”业务的深入推广,我市通过金融产品及服务方式创新降低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2018年1—10月份,全市累计投放“税融通”贷款2.15亿元,累计发放新型政银担贷款22.38亿元,累计发放“过桥”续贷周转金48.28亿元。
同时,我市将安徽省“四送一服”双千工程与“金融在行动·千名行长进万企”活动相结合,推进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相关工作常态化,打通金融服务小微企业“最后一公里”。
作为承担全省简易注销登记改革的试点市,我市对未开业或无债权债务的企业可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进行简易注销操作,从根本上解决了市场主体“进门容易出门难”的问题。截至目前,我市已有1400余户企业依法实施简易注销。
简除烦苛,很难一蹴而就;转变职能,需要久久为功。我市坚持简政放权不停步、强化监管不松劲、优化服务不打折,让“放管服”放到位、管得住、服更优,必将为淮南实现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增添强大的新动能。(记者 柏松 编辑 汤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