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文体新闻 > 萦绕在耳畔的歌声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参军入伍 让青春更精彩
 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火起来
 绽放绚丽青春之花
萦绕在耳畔的歌声
【字体: 】 发布时间:2019/1/17 1:53:07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小河的水清悠悠,庄稼盖满了沟,解放军进山来,帮助咱们闹秋收。拉起了家常话,多少往事涌上心头……”。歌声是从我家后面那栋楼传出的。马玉涛老师的声音,感心动耳,清越高昂,婉转悠扬。声音很清晰,像在阳台上。可楼后一排高大的香樟遮挡了视线,我看不到何人何地放的。
大半年前,我搬到新居不久,不知从哪天起,这歌声就成了我起床的闹铃声;入梦前的催眠曲。
刚开始觉得挺好的,每天早晨,伴着清新悦耳的歌声起床,洗漱,早餐,出门上班。一路上,那优美的旋律还在耳畔萦绕着。晚上,收拾完一切,倚枕阅读,歌声又隐隐传来,含商咀徵入梦,一天的疲惫尽消。
可是,我终于厌倦了。不,是被扰着了。
紧张忙碌了一个星期,终于放假了。不必早起上班,沐在温暖的被窝里,睡到自然醒,想想都幸福。
然而,翌晨五点半,“闹铃”准时响起。条件反射,我一骨碌坐了起来。老公睁开眼,诧异:“自然醒了?”我恼恨,该死的“闹铃”,我咋就把它给忘了?
愣怔了几秒,重新躺下。可是再也睡不着。打开电视,斜倚床头,看“超级新闻场”,看了重播看直播。那歌声不知何时停了,睡意也沉沉袭来。关掉电视,继续睡。一觉醒来,已是中午。起床洗漱,做饭。饭毕,便坐在电脑前想写点东西。可刚坐下,“闹铃”声又响起。我再一次条件反射,呵欠连天。写不成了,那就再睡吧。下午时间短暂,一迷糊,就过去了。
晚上,照例倚枕阅读。还是那个点,“催眠曲”也照例飘来。可由于白天睡多了,那歌声已起不到催眠作用,我竟大半宿合不了眼。后半夜,刚眯着,“闹铃”又将我叫醒。
如是几天,我的生物钟彻底乱了。忍无可忍,我决定去会一会那个放音乐的人。
一早,寻着歌声,我敲开了那栋楼三楼的一户人家。开门的是一个大爷,80多岁,拄着拐杖,颤巍巍的。我伸头向门里看了看,说:“大爷,冒昧打扰了,你家其他人呢?”
大爷满脸疑问,“你有事吗?”是东北口音。
“哦,这歌是你家谁放的?”歌声从阳台方向传来。
大爷迟疑了几秒,说:“是我放的。不好意思,打扰到你了吧?”
一时间,我竟然不知道怎么回答好。此时,我才注意到,这家屋里陈设很简单,不大的客厅里,只有一张餐桌和几把椅子,显得空荡荡的。最惹眼的,是客厅正面墙上挂着的两张遗像。一个八十多岁的老奶奶,一个二十多岁的帅小伙。从照片泛黄的程度看,去世有些年头了。大爷看我注意墙上的照片,说:“我儿子和我老伴。”
我有些不好意思,接着问:“家里就你一个人吗?”
“是啊,老伴半年前也走了。”
听大爷这样说,我进了屋。
大爷很健谈,他说他是东北人。大学毕业来到淮南一个煤矿工作,老伴是他高中同学。他们只有一个孩子,就是照片上那个,却在即将成家时,得病走了。丢下老两口相依为命。半年前,老伴突发脑溢血也走了,就剩他一个人了。
听了大爷的话,我一阵心酸。问:“大爷。您怎么天天放这首歌,还一天放几遍?”
大爷有些不好意思,孩子般笑了一下,说:“老伴活着的时候,就喜欢听这首歌。不好意思,打扰你了。”
我似乎明白了,对大爷生出几多同情:“大爷,我就住你前面那栋楼。我把电话给你,生活上有什么困难,打电话给我。”
大爷一脸感激,说:“谢谢你!平时社区的几个丫头,都来帮忙。买粮买菜洗衣服都是她们。就是现在我腿脚不好,下不了楼,只能在屋里转转,在阳台上晒晒太阳听听歌。”
走出大爷家门的时候,“小河的水……”依然在阳台上“清悠”着,我的心,却再不似之前那般烦躁不安。
武 梅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