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文体新闻 > 青春忍顾海峡分 韶华唯盼两岸同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参军入伍 让青春更精彩
 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火起来
 绽放绚丽青春之花
青春忍顾海峡分 韶华唯盼两岸同
【字体: 】 发布时间:2018/9/21 9:12:45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谁会想到我火热的青春,会与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对台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回首曾经的三十载对台工作历程,“青春忍顾海峡分,韶华唯盼两岸同。”如今,那往昔的峥嵘岁月,已成为我青春之歌中一段令人难以忘怀的音符。

1982年我大学毕业后,被淮南市组织人事部门分配到当时一个比较“神秘”的单位“市委对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事先我对这个单位的性质一无所知,但在后来的工作经历中,使我逐步认识到“对台工作无小事”,意义重大,使命光荣。

落实去台人员在我市亲属政策,是我参加对台工作做的第一件大事。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的春风吹拂祖国大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浪潮,已成为全国上下的主旋律。1979年元旦,中美两国正式建交。同一天,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从此,揭开了两岸关系历史发展的新篇章。因此,落实好去台人员在祖国大陆亲属政策,争取台湾党政军群民心,就成了当时全国各地统战对台部门的头等大事。

我市去台人员亲属众多,一些人在历次政治运动和“文革”中,因“台湾关系”受株连,被错误处理,造成冤假错案。在几百份落实台属政策的卷宗中,有一桩案件极具代表性,值得一提。这就是落实原国民党安徽省政府少将参议员倪荣仙的政策工作。

倪荣仙(诨名倪小郎),淮南大通区人。解放前曾任国民党安徽省政府参议,豫鄂皖边区党政分会少将参议,国民党安徽省保安团二团团长等职。那时的倪荣仙有反动的一面,镇压过人民群众,有一定民愤,解放后逃往台湾。解放前夕,作为淮南大通地区颇具影响的官僚地主实力派人物,该倪拥有大量枪支弹药和武装势力,但在我党的争取教育下,能积极靠近我党,接办我党的策反任务,对保护煤矿、电厂免遭国民党败军破坏炸毁,使淮南得以和平解放是做出贡献的。

为了落实党的统战对台政策, 1985年4月,市委正式批转“市委落实统战政策工作领导小组”上报的文件,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正确评价倪荣仙的历史功过,对倪的这一段历史予以充分肯定;“市委落实统战政策工作领导小组”和“市委对台工作领导小组”对其去台胞弟倪凌阁、倪烈武及在淮胞弟倪中武的亲属子女们,“文革”期间因受该倪问题的株连,遭受不公正处理的情况,予以及时纠正,落实政策得当;对其过去按敌产被没收的南京房产,市委统战部和市台办致函南京方面,也都给予妥善解决。

为此,1986年5月,我以《中共淮南市委认真落实党的统战政策,实事求是评价原国民党安徽省政府少将参议员倪荣仙的历史功过》为题,写了一篇专题报道,经当时市委统战部李龙光副部长审定后,发给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主办的《团结报》,在醒目的位置予以刊登。稿子见报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广播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峡之声广播电台”也都予以播报。这件事在海峡两岸、在社会上,尤其在倪荣仙的至爱亲朋中影响极大,反响很好,树立了我党实事求是的威信和形象。

1988年倪荣仙的五弟倪烈武先生随台湾探亲潮,回到阔别40年之久的故乡淮南大通探亲。并在儿子的陪同下,专程到市台办致谢。感谢共产党宽宏大量,不计前嫌,给倪氏亲属们落实政策,并说,如果客死台湾的大哥倪荣仙在天有灵,也会感激不尽。

常言说“听其言,观其行”。如果说,落实去台人员在祖国大陆亲属政策,是我党在“行”,用实际行动说话,那么,开展对台宣传,解疑释惑,把党的对台方针政策和解放后大陆的真实情况,宣传给岛内的民众,就是“言”,用语言打动,用政策感召,“言必信,行必果”,“知行合一”。这是我参加对台工作做的第二件大事。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这首《乡愁》,不知令多少去台人员,读之唏嘘,望乡泪下。但两岸30多年的敌对隔绝,加之台湾当局对祖国大陆恶化丑化歪曲的欺骗宣传,两岸开放初期,许多去台人员,特别是一些去台官兵,既思念故乡又对大陆怀有很深的疑虑和误解。因此,对台宣传就成了改善两岸关系,有效争取台湾民心,促进两岸交流的一个重要窗口。

从1982年到1992年这十年间,我们组写“信箱”录音稿件和专题新闻报道500余篇。先后把“淮南三镇”田家庵、大通、九龙岗、工业强区谢家集、豆腐发源地八公山、潘集煤田新区和古城凤台解放前后的历史变迁;淮南煤矿、电厂解放后的重大发展;各行各业所取得的新成就;凤台推剧、花鼓灯等乡音乡曲以及淮南和凤台的台属寻找去台亲人的录音讲话,制作成专题,通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广播部”、“海峡之声广播电台”和南京“金陵之声广播电台”,对台播报,许多去台人员就是通过这些电台,了解到家乡的变化,找到了在淮南和凤台的亲人。这里,我从许多事例中,单独说说去台老兵陈文军回归定居的事。

陈文军,是田家庵区下陈家人,解放前被国民党抓丁去了台湾。三十多年的思乡之苦,使他常常偷听大陆广播并了解到家乡发展变化的情况。1988年,陈文军毅然到“台湾退役官兵辅导委员会”结账销户,卖掉在台的微薄家产,回到故乡定居,受到田家庵区委统战部和市台办的妥善安置与照顾,不久即与孀居的表妹结成幸福一家。党和政府部门的关怀以及家乡巨大的变化,使陈文军心怀感激,他主动给在台的难兄难弟们打电话、写信发照片,现身说法,鼓励他们叶落归根。陈文军甘做海峡两岸义务宣传员的举动在淮南众多台属中,一时传为佳话。

三十年光景,弹指一挥。虽然我早已不在市台办工作,但我的青春年华都付给了那段令我刻骨铭心的岁月。我不忍,浅浅海峡阻亲情,我期盼,两岸一家九州同。今天,我欣喜看到两岸关系在我党一系列对台方针政策的持续推动下,展现新前景,取得新进展。

然而,民进党执政以来,极力推行“去中国化”,“台独”势力挟洋自重,屡屡干出亲者痛仇者快的不得人心之举。国际敌对势力,明目张胆为“台独”撑腰打气,企图火中取栗,使当前台海局势波诡云谲,两岸关系面临道路和方向选择。但历史已证明并还将证明,一切损害两岸人民根本利益和中华民族千秋大业的鬼魅伎俩,最终都会彻底失败。

明年元旦,就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发表四十周年,谨献此篇,敬表纪念!(张纯林)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