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文体新闻 > 回首莫忘来时路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参军入伍 让青春更精彩
 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火起来
 绽放绚丽青春之花
回首莫忘来时路
【字体: 】 发布时间:2018/8/31 1:17:12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不知从何时起,我竟爱上村子里的每一条道路,逢假期回家,我都会与它们私会,用悠闲缓慢的脚步丈量它们的长度,在路上咀嚼那一段逝去的光阴。或许平坦,或许曲折的道路上布满我一路走来坎坎坷坷的足迹,是我今生都难以磨灭的记忆。

村里的道路,由泥泞变为整洁,由坑洼变为平坦;村里的人,在1978年的春风里,增添了几分沉稳和自信。我在村里读小学,广播里常播放旋律优美的《春天的故事》,年幼时尚且不知其意义,只记得“一位老人”和“一个圈”,随着不断读书和学习,走出乡村,才明白歌词中所蕴含的深刻含义。

最值得怀念的,是农田里的那条路。儿时,父亲外出务工,母亲长期务农。放学无事,我只能跟随母亲,到农田地头树下消遣时光。她在农田辛勤劳作,我在路旁坐着,默默关注。那时,对待母亲的不辞辛劳,我心中不以为意。而今才幡然醒悟,夕阳斜照在母亲身上,折射出耀眼的光亮,我认为那是我心中最美女人的模样。用京剧《智斗》里的“这个女人不寻常”形容母亲一点儿不为过,为了这个家庭,母亲与土地做了十几年的斗争——播种小麦、采摘棉花、收割韭菜、种植西瓜……只要能为家里的经济收入添砖加瓦,再苦再累她也不怕。在当年那条满是泥巴的乡间小道上,母亲挥洒过无尽的汗水,流淌过无助的泪水,趟过脏兮兮的泥水,可她依旧无怨无悔。母亲在经营田地的多个年头里,从来没有像其他人那样,因为农活的苦累而对子女大发雷霆,反而是对我谆谆教诲,鼓励我刻苦读书,走出农村,不要再遭她受过的罪。如今,农田里已经没有了母亲消瘦的身影,她在我读初中的时候,就已经挣脱土地的束缚,和父亲一同做了工人。现实中的我,行走在这条早已不再泥泞的道路上,脑海中总是母亲当年劳作时的模样。

从家门口到小学,是一条布满知识之路。我家离小学距离很近,如果“不走寻常路”,翻过一座墙就到校园。母亲很重视我的学业,教导我在学校不准与其他同学发生矛盾,要用功读书。记忆中,学校门口的那条路,每到下雨天,就到处是小水坑。假如雨水太大,校园里会存大量积水,有时甚至能到膝盖处。那时,没有娇贵的孩子,只有放心的父母,根本没有父母送孩子来上学,我们成群结队,捋起裤管,“涉水”而至。之后的几年,村里小学面貌有了很大提升,校园里全是水泥地,门口的道路也修缮得有模有样,设置减速带,划上斑马线,学生的安全多了防护网。

我以前总觉得改革开放离我们十分遥远,如今看来并不是如此,看着村子里的这些路,以及路两边村民的楼房,听着儿童的欢声笑语,这些不都是改革开放的硕果吗?

回首莫忘来时路。我想,村子里的诸多条道路,俨然贯穿于我身体中的一条条输血管道,输送着促进我成长不可缺少的养料。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村里的路又会变成什么样?我不得而知。但是,我心里清楚地明白,等到我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甚至年逾古稀之时,应该会更加热衷行走在这条走了几十年的道路上,因为走的是家乡路,感受到的是如家一般的温度。(陈真)



(本网编辑 汤宁)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