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社会新闻 > 老人,请平安回家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加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营造直播带货良好生态
 重视城市发展新旧动能转换
 让“春申号”驶向更富文化认同的未
 跨越国界的“生命种子”,传递大爱
 协同创新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
老人,请平安回家
【字体: 】 发布时间:2018/7/30 6:39:12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6年前,李艳走失辗转来淮。而今,救助站苦寻亲人,一家久别重逢 

 

 

6年前的一次偶然,让李艳迷失了回家的路。在外漂泊、风餐露宿、恶疾缠身的折磨模糊了她家的记忆。直到2012年8月,流浪到谢家集区的她在街头被公安部门发现送到市救助站才在淮南有了“家”。在接受救助的6年时间里,工作人员为帮她找到亲人辗转多地。2018年7月27日,离家6年的李艳终于踏上了归乡之旅。

“2012年8月,一名衣衫褴褛的老人病倒在谢家集区医院村附近的路面上,公安部门接到热心市民报警后紧急将人送到市救助站,当时她整个人看上去已在外流浪很久,身体十分虚弱。”市救助站相关负责人鲍广斌告诉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当时老人精神状态颓废,身材瘦小,让人看了十分心疼。随后,救助站工作人员立即将老人送往医院救治,并在老人病情稳定后,与老人进行交流,试图弄清老人的姓名、住址。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了,面对工作人员的询问,老人始终是不言不语,经医院诊断,确定老人是一名聋哑残疾人。“医院诊断后,我们将她安置在站里悉心照料。” 鲍广斌说,在之后的几年里,他们一直试图找出老人的个人信息,但登报寻亲、推送手机头条、DNA比对等多种寻亲手段使用后,均如石沉大海一般未起到效果。 

尽管如此,救助站工作人员始终没有放弃为老人寻亲,他们根据老人的样貌特征,请求公安部门协助,寻找与老人相似的失踪人口信息,进行核实确认,对信息比较符合老人特征的,还派出专门人员前往当地进行走访,但遗憾的是最终都没有结果。

“事情的转机发生在7月23日,我们请求市公安局山南分局三和派出所利用新兴人脸识别技术对老人面部特征进行比对,最终与亳州市蒙城县王集乡的一位老人面部特征匹配成功。我们随后与当地救助部门取得联系,通过他们确认该村有一名失踪人口与被救助女子非常相似,叫李艳。”据鲍广斌介绍,当他们将老人的照片等各方面信息传给该村后,老人的儿子一眼就认出照片上老人正是其母亲李艳。“当时辨认照片的是老人的二儿子,情绪瞬间失控在电话中痛哭失声,他随后通知了在无锡打工的大哥,两人连夜就要来淮接老母亲回家。” 鲍广斌说,考虑到安全、交通等问题,双方最终商定7月27日,两兄弟一起来救助站接母亲回家。

7月27日上午9时15分,市救助站,亲人团聚万分欣喜,两个儿子紧紧拉住老人的双手,再也不肯松开。在现场,李艳的二儿子张西山说起了母亲6年前失踪的经过,“2012年6月,父亲突发中风,焦急万分的我忙着把父亲送往镇医院急救,无暇照顾已年过五旬的老母亲,她肯定是又犯了糊涂,沿着往镇医院去的那条路找我们去了,没想到迷失了方向,从此杳无音讯。”张西山说,大哥张西河当时在外地打工,家里只有他和两位老人,母亲时常犯糊涂,再加上聋哑残疾,走失后他简直无法想象老人流浪街头的后果。发现母亲不见后,张西山立即报了警,并组织村里的亲朋好友数十人外出寻找,但找遍了周边村镇都没有找到母亲的下落。此后6年,寻找母亲成了两个儿子的一块心病,只要听说哪里有和母亲外形相似的老人流浪,两人都要跑去见上一见。

在现场,两兄弟还给救助站送上了锦旗,他们说:“一家人6年的团圆梦让你们给圆了,真要感谢党的救助好政策和善良的淮南人民。”

图:亲人相逢欣喜若狂(记者 孙鸿)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