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社会新闻 > “寻亲神器”精准导航归家路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参军入伍 让青春更精彩
 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火起来
“寻亲神器”精准导航归家路
【字体: 】 发布时间:2018/5/7 6:29:47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淮南首例人脸识别寻亲成功,受助男子终与亲人团聚

  “爸爸,你怎么现在才来接我!”5月3日上午,淮南市救助站内,出现感人一幕——千里迢迢从阜阳市临泉县赶来的姚新邦和儿子姚振紧紧相拥,喜极而泣。失联1年多的姚振终于在救助站工作人员的帮助下,通过公安部门“人脸识别”新技术与家人团聚。

今年4月中旬,淮南市救助站联合公安部门运用“人脸识别”技术帮助长期滞留在淮的流浪人员寻亲。经公安部门技术比对,截至目前,进行比对的30名长期滞留救助人员中,已有4名核对成功。

过去为流浪人员寻亲劳神费力

同一天下午,淮南市救助站工作人员护送一名40岁流浪女子刘广英回到位于蚌埠市龙子湖区的家,家中父母抱着走失已2年多的女儿,痛哭失声。

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了解,刘广英患精神疾病,于2016年1月走失,几经辗转,最后转到救助站站外托养机构。前不久,在经过长期治疗后,病情趋于稳定的刘广英向工作人员说出了寻亲的关键线索,工作人员经过多方调查、核实,才最终确定其真正身份和家庭住址,并一路护送其安全返家。

市救助管理站站长冯润东介绍,在市救助站,像刘广英这样的长期滞留人员,还有130多人。智力或精神障碍,沟通困难,信息缺乏,身份难以核实是他们长期滞留的主要原因。通常情况下,工作人员会采取亲情沟通,口音分析,地域特征鉴别等多种传统甄别手段,尽可能获取受助人员的姓名、地址、年龄、家庭状况等信息。同时,借助全国寻亲网、淮河早报等网络纸媒平台,向全市乃至全国推送受助人信息。

2017年,该站共救助对象3442人次,购买车票资助返乡186人次,护送返乡130余人次,其中跨省护送14人次,提供医疗救助37人次。

“尽管如此,仍有一批长期滞留人员,尽管工作人员想尽各种办法,但使用传统的寻亲方式,依然难以为他们找到家人。”冯润东说,目前滞留在救助站内的流浪人员时间最长的已经超过4年。

现在“人脸识别”技术成寻亲“神器”

冯润东告诉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姚振到站时间为2016年8月,由于其存在智力障碍,工作人员对其进行救助治疗后,与其进行多次沟通交流,希望通过引导他回忆过去的人和事,获得有价值的人名、地址、家庭等信息。

经过1年多的反复询问,救助站工作人员只是从他的口音中获知他的姓名,对于他的家庭、身份、地址、联系方式等信息,他都无法准确表述。工作人员采集了他的DNA血样,并通过网络、纸媒进行覆盖式推送,都石沉大海。就这样一晃一年多过去了,直到今年4月中旬,通过“人脸识别”对比,终于传来喜讯,姚振的人脸识别匹配成功,这也是我市首例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寻亲成功案例,为今后流浪人员寻亲返家提供了新途径。

据悉,今年中旬,市救助站主动联系公安部门,开创性地将公安“人脸识别”技术运用到寻亲救助工作中。通过对站内首批30名滞留人员头像图片的对比,“人脸识别”查处6名疑似户籍信息。为进一步核实、确认,市救助站工作人员通过电话甄别等方式,与这6名人员户籍上的救助部门、街道、村委会、派出所等机构进行了一一联系核实。在查实信息后,市救助管理站积极与当地救助部门及滞留家属联系,通知接领、安排护送,帮助流浪人员安全返家。截至目前,核对成功的4名滞留人员,均已与家人取得联系,不日将在工作人员陪同下踏上归途。

图:父子二人紧紧相拥

(记者 孙鸿 编辑 汤宁)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