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今日视点 > 将说再见 难说再见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适配度
 排除隐患构筑食品药品“安全墙”
 对于纪念活动要加强监管
 与古人做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将说再见 难说再见
【字体: 】 发布时间:2016/9/5 7:25:38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有一种爱叫千里护驾送儿求学
将说再见 难说再见

父母提包携箱、一家三口齐报到,这是许多大学校园里每年学生报到返校时常见的场景。9月1日至3日,淮南市各高校学生陆续返校了。记者在一些学校发现,还有部分老生是由父母送到学校的。不少老师表示,大学生完全有能力自己来校报到,家长此举反而容易滋长学生的依赖心理。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家长“贴身护驾”景观中最为普遍的现象是:“护驾”的家长扛着大包小包,而学生的手中只拿着自己的小包包,呈“袖手旁观”状。“有啥辛苦的,扛这点东西嘛,呵呵,关键是女儿年纪小,力气也小,拿不下这么多东西,所以我和她妈就送她来了,把她安排好了我们才放心走啊。”来自安庆的刘先生肩上扛着大编织袋,手里还提着一大袋行李,气喘吁吁地说。

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又到了一年一度的秋季开学季,在我市各大高校门口,聚集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有父母陪同的,有三五结伴而来,有的干脆做一个独行侠,还有的父母,开车送到学校。虽然没有稀里哗啦哭声一片,但独自在外求学的孩子,始终牵挂着父母的心。他们也向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吐露了自己的心声……

岁月不等人,且行且珍惜

和大多数学子一样,淮南师范学院计算机学院的束昊去年作为新生,也是在父母的陪同下来到学校。而今年她已独自踏上暑期后的求学路,不过,谈到去年报到时的一幕幕,她仍心存感慨。“面对去异地求学的子女,送学这是大部分父母的做法,他们一部分是对孩子的殷切期盼,一部分是不舍。”束昊表示,自己家在六安舒城县,是家中独女,从小一直是父母陪伴左右,从未离开过他们,因此,当年自己虽然有对金榜题名的喜悦和对未知新生活的憧憬,可更多的是对父母的不舍。她还清晰地记得开学那两天,父母在学校附近的宾馆住着,而自己就一直陪着他们。

父母待了两天后,准备回家,留给束昊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父母的背影。“以前学过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他的父亲送他,跨过栅栏爬上月台的背影让他很是触动,但我当时除了觉得文笔好并没有什么感同身受,直到送父母走的那一刻,我才体会到了,那种酸楚,那种不舍。”束昊至今想来也是唏嘘不已。“不知何时,他们已经有了白发,这是我以前忙于学业所未曾注意过的,临走时,怕我伤心,他们还想对我笑,可是又笑不出来,看到那个表情心里真的很难受,后悔为什么有时任性‘我愿用我一切,换你岁月长留’。现在想想,我从未好好看过她们,未曾看到皱纹慢慢爬上她们的脸,一头青丝慢慢变白,昔日挺拔的背慢慢佝偻……”束昊告诉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她自认为不去闻不去问,就能让时光停留,就能让他们永远保持最初的模样,直到那一刻自己才知道,父母是真的老了,时光不会等人。虽然自己长成了小时希望的模样,而父母却渐渐老了。不论是和家人如胶似漆,还是有所隔阂,她都希望大家可以珍惜当下。“小时候,更多的是我们送父母上班的背影,可长大后,更多的却是父母送我们求学的背影,不论何时何地,请不要忽略身后那道深情的目光”。岁月不等人,且行且珍惜。

分离不舍,相聚又嫌拥挤

“终于等到这一天!终于要上大学了!终于没人管啦!对大学所有的好奇、憧憬,憋了三年、憋了一个漫长的暑假,终于要得到释放,要去亲身体验了。一路上,我除了开心还是开心。”阜阳距离淮南虽然很近,但任丽的心却已然飘向远方,一路上,任丽兴奋的心情溢于言表,但一旁的父亲却沉默着,而她的母亲挂在嘴边的仍是:“一个人在外地要好好照顾自己,多吃点饭,和室友同学们的关系处处好……”等叮嘱的话,或许她没有在意父母言语上的变化,自顾喜形于色,也顶多用几句“知道了”敷衍着父母。等到学校了,面对那些热情的学长学姐们,任丽觉得一切似乎都是那么开心美好。等到收拾差不多的时候,父母快要离开了,是时候说分别了,可任丽的父亲却还是沉默着。

不知怎地,任丽的心突然变得好难过,但她还是装作开心地把父母送到楼下,挥了挥手,然后转过身,不争气的眼泪就掉了下来。“我努力控制住,快速跑到宿舍楼卫生间的窗口,偷偷地看着他们离去的背影。渐渐的远去,渐渐的模糊,最后只看到他们抬起手臂又放下的那个动作,再最后就只剩夕阳的余晖洒在大地上,连他们的身影也没了……”站在窗口许久,任丽突然感觉莫名的难过、孤独。“我现在一个人了,就只有,一个人了。我傻傻地站在那,回想着他们对我说的话,越想越难过:他们以后突然生病了怎么办?他们工作很累很累了怎么办?后来,我才知道,我爸的沉默是怕眼泪掉下来。”在任丽看来,可能人就是一个矛盾体吧,想离开又不舍,相聚又嫌太拥挤。

如今的任丽已成为一名大二的学生,她觉得时间过得很快,自己的棱角也快被磨平了。前些天,从家里返校的时候,一切似乎都是那么开心。可到了车站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都说车站是个伤感的地方,但对于我来说似乎不是。父母把我送到过安检的地方,我回头向他们挥手,笑得很开心。可当我安静地坐在候车室里的时候,伤感却莫名袭来。我发着呆,回忆了一暑假的事,有关父母的。最后,还是忍不住,模糊了眼角……”任丽说,第二天,她看了空间访客记录时,发现父亲在夜里把她所有的相册翻看了一遍。那一刻,任丽懂了,原来爱是无言,无声的。

不舍离别情,激动又酸楚

暑假结束返校报到,虽然没有刚到学校时候的兴奋与好奇,但家住池州的朱丽也有着很深的感触。“我是晚上10时多到的淮南,当时一出火车站,就有学校的学长学姐在接我们,很雀跃也很感动,想着这么晚了,他们仍然能够饱含热情地笑脸相迎我们然后主动地安排我们的住宿问题,很感谢他们。”第二天,当朱丽走进校园报到的时候,学校让她真正体会到了大学的氛围,人流涌动,有欢喜热闹的新生,也有不舍离别的家长,她的心情既激动又酸楚,想起自己大一报到结束后父母回家时的场景。送子千里,终有一别。“当时真是强忍着泪水,送走了父母,第一次离家,太多舍不得了。”朱丽表示,后来国庆节放假回家,朱丽的母亲对她说,她的父亲在送她走的时候差点哭了!“真的没有想到我爸那么不苟言笑的一个人,居然哭了,心中更是一把酸疼……”

“记得刚进校报到那会,系里的领导看到我的特殊情况后便询问我有没有啥要求,自己当时没想这么多,只是申请了不参加军训和社团。”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视觉传达专业学生李楠楠说,每次回家都要转几次车,上下车都要靠母亲一个人抬,非常不方便。为了方便母亲照顾,学校专门腾出一间寝室给母女俩生活,还专门拉了一条电线,供日常的生活起居使用。进门口的阶梯一侧被砌上了坡道,就连平时不对学生开放的电梯也破例给楠楠使用。

为了补贴生活,学校为李楠楠的母亲尹素兰在校外谋得一份差事,每天母女俩也仅仅是在早晚见上一面。晚上10时许待到母亲下班回来,才能给楠楠做一顿热乎的饭菜。为了让楠楠能够安心读书,学校免去了其在校期间的费用,并帮其申请了国家助学金。尹素兰一提到学校和同学们为自己和楠楠所做的一切,都会激动得热泪盈眶,她也经常告诫楠楠:要想有出路就只有读书,做有用的人,回报社会,回报好心人的帮助。

我会努力,尽可能不让他们担心

淮南师范学院大三学生小梦,是安庆人,在家排行老大,下面还有一个7岁的弟弟。在她很小的时候,她的父母就有意识地培养她的自理能力,小梦的认为她是一个独立性很强的女生,但是在离开家乡到淮南求学的这件事情上,父母却没有让她独自返校。小梦的父母告诉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小梦是他们的心头肉,是他们的宝贝闺女,每年大学开学,他们都会坚持送她入学。

“可能因为我是女生的缘故,返校时,我的爸爸妈妈一定要来送我,大学之前我从来没有住过校,一直都是走读,爸爸妈妈除了担心我的安全外,还怕我不适应校园生活,所以,陪我来到学校后他们总是要在校园里和校园周边遛个够,”小梦说:“他们总是希望对我学习生活的地方有足够的熟悉。”

小梦告诉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每次父母返回安庆,她在校门口送他们的时候,彼此都特别难过、依依难舍,有时候我和妈妈都差点哭出来,但是只要他们一离开,我很快就会恢复过来,投入到新的学习生活当中。小梦说:“我觉着虽然我在物质生活上依然依赖父母,但是精神上我在慢慢独立,两年多的大学生活已经使我的爸爸妈妈相信我能照顾好我自己,我也会努力、尽可能地不让他们担心。”

明知“溺爱”,却不忍放手

大学生小柯是淮南联合大学机电系的大二学生,9月3日,开学报到的前一天,他的妈妈陪着他提着大包小包赶到学校。小柯说:“我们班男生中可能就我一个人是妈妈陪着来的,其实我很不愿意她跟着,毕竟我已经成年了,独自返校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出发前,我还是没有说服妈妈,最终还是让她送我进了校园。”

小柯进一步告诉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他是铜陵人,铜陵到淮南有直达的长途客车,两地之间很近,坐客车3个多小时就到了。小柯说:大一来学校报到也是我妈妈送我来的,我们两个人带了两个箱子和一个包,装了很多东西,她怕我到了学校以后东西不够用,结果带的东西多数都没有用上。当时我爸爸也想一起来送我的,可是因为工作太忙,最后没有来成,这次也一样。”

小柯说:“从小到大妈妈带我的时间最多,情感上我觉得和妈妈也是最亲近的,在她的眼里我可能一直是一个长不大的小男孩,记得去年大一报到当天,我妈妈在学长的带领下跑来跑去帮我办理各种入学手续,然后又大汗淋漓地帮着我找宿舍,至今想想我都非常感动。”听着小柯的介绍,小柯的妈妈忍不住说:“其实,我也知道这有点溺爱孩子,可是一想到孩子要离开自己,总是非常舍不得,大道理我都懂,但就是管不住自己,我想天下的父母和我恐怕都差不多吧。”

图一:大学生返校

图一:一位妈妈送孩子上学

(记者 李钧 苏国义 李舒韵)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