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常常坐在曾祖母的腿上,听她讲故事。家乡当时的方言,曾祖母叫“老太太”。讲故事叫“讲古今”,老太太的腿就成了我听“古今”的“肉板凳”。有一年的大雪天,我照例去坐“肉板凳”听“古今”,老太太从床头的墙上取下紫红色的手提箱,打开锁,从里面拿出一把干馒头片给我吃。真香!因为缺粮,人民公社大食堂的稀饭越来越稀,很久没有吃过白面馒头了。我不由得问,哪里弄来的干馒头片?老太太说,她年纪大了,眼又看不清,不能去大食堂吃饭,让我的婶婶每天从食堂带饭回来。夏天的时候食堂不缺粮,老太太吃剩下的馒头舍不得丢,就切成片晒干,保存起来,没想到现在这干馒头片成了宝贝。从此,我就惦记上了那个紫色手提箱。照例去坐“肉板凳”听老太太讲“古今”的次数,自然就多了起来。
后来我发现,这庄稼院里土房土墙,与漂亮的手提箱很不协调,就问老太太,这手提箱哪来的?老太太就讲起了身边真实的“古今”。
老太太说,那年(1938年)跑鬼子反,洋鬼子的飞机三天两头飞来撂炸弹。后来,家乡来了新四军游击队,村里的血性汉子纷纷投奔新四军,神出鬼没地打击敌人。
老太太接着说:新四军的游击队经常埋伏在淮河岸边,狙击鬼子的汽艇,严重破坏了鬼子的水上交通。终于有一天,鬼子开始报复了,从姚家湾往西,沿着淮河南岸的村庄,一路肆意烧杀抢掠。你婶婶的娘家是石头埠杨家,家里的生意做得大。当时的石头埠是淮河的商业码头,因为游击队的伏击地点离石头埠村很近,这里成了洋鬼子报复的重点,鬼子不仅打死了许多人,还一把火烧掉了大片房屋。你婶婶的娘家,人去财空,百年积攒的家业就这样转眼没了。遭此大难,当时你婶婶还没到出嫁年龄,就提前来到我们家帮忙做家务,我们家也不断地送去粮食,接济杨家渡过难关。这漂亮的手提箱,就是你婶婶的父亲当年出门经商携带的用品。因为洋鬼子烧杀抢掠,杨家破产了,伴随主人走南闯北的手提箱失去了用场,被带到了我们家。俺们种庄稼的,也用不上这个手提箱,就一直挂在这里。
老太太又补充说:你婶婶和颜悦色,合身的衣服干干净净,家里整理得井井有条,她是当年的大家闺秀啊。你婶婶的母亲,娘家是方家楼,当年也是门当户对的名门闺秀。你婶婶的父亲,一手好算盘,年轻时就是一个商人。
是啊,原来我一直疑惑,婶婶的娘家人都有些文化,怎么解放以后成了贫农呢?从那油光闪亮的手提箱我找到了答案。手提箱见证了杨家的兴衰,同时也印证了日本法西斯带给中国人民的深重苦难,记录了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者的壮举。我突然对这一抗战时期的历史证物肃然起敬。
(王体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