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岁通过全国统考,考入中国国家画院深造,淮南市民赵昌盛绘画路上展现别样风景
有人说,人到中年万事休,然而淮南市民赵昌盛虽年过半百,他以锲而不舍的精神,考入中国国家画院,时隔30年又重新拾起画笔,开始画画。一个个栩栩如生、意境悠远、神态逼真的画面,一行行苍劲有力、自然流畅、挥洒自如的楷书,勾勒了赵昌盛丰富多彩的中年生活。
30年后 重拾画笔
6月17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淮南市田家庵区泉山路的汉道堂石文化艺术馆。在五楼的一个画室里,赵昌盛正在和两名朋友一起研究作品,看到有人来访,他放下画笔热情地接待了记者。见到画室的两面墙上挂满了数幅已经完成的绘画作品。他告诉记者,这是准备参加全国美术作品比赛而创作的。记者看到他如此的年轻,便怀疑他的年龄,赵昌盛笑着说,他今年56岁了,已经过了知天命的年纪,早已经当了姥爷。记者询问,为什么这么热衷于绘画?赵昌盛说,他从小就喜欢绘画,以前是跟著名美术大师韩美林学习绘画,接着,来到寿县朱宝善老师门下学习了花鸟画。1976年下放农村,1979年招工进入原淮南商业局工作,1983年考进安徽省艺术学院。一年之后,又回到原单位上班,从那以后,他就放下了画笔。
在谈到为何上了年纪,还要考大学读研究生,他对记者说,时光飞逝,看着孩子长大成家,而且还有了孩子,自己倍感宽慰,但是在时间的流逝中,自己却没有方向和目标,而他的一些朋友却学有所成,这时候,他想起他年轻时曾经读过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他不想一生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于是,他决定脱产学习,重新拾起画笔,一开始,很多人并不看好,有人说:“都五十多岁的人了,还想当画家,做梦吧。”而他的姐夫则对他说:“你都当姥爷了,该享享福了,还受那个罪干什么。”赵昌盛不为所动。2013年,他通过全国统一考试,进入中国国家画院范扬工作室深造。在现场,他的朋友程晋水对记者说:“赵昌盛为了自己梦想,不怕吃苦,承受了很多的压力,他这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另一个朋友顾新富告诉记者,赵昌盛是个诚心待人的朋友,本可以在家享受天伦之乐的,为了寻找自己的目标,重拾画笔,这让人很感动。
亲友支持 艰难求学
在谈到北京的学习生活时,赵昌盛充满了感慨。他说,上大学,一年学费就要4万多,这些年来,赵昌盛忙完这个,又忙那个,手头上并没有积蓄,他的亲朋好友得知他要出去学习深造,都非常支持他,大家纷纷伸出援手,为他凑齐了学费。在北京,为了能省钱,他找最便宜的地下室居住,地下室不仅潮湿昏暗,而且面积很小,晚上,床睡人,白天,床就当自己的画桌了。为了省时间和生活费,赵昌盛的伙食变得一切从简,一天三顿都是米饭蒸鸡蛋。一个亲戚来北京,看他过得这么艰辛,便掏钱给他租了一个6人间的公寓,虽然拥挤了点,但环境好了许多。为了能多给他补充一些营养,赵昌盛的妻子总是默默关心他,每一次赵昌盛离开淮南的时候,他的妻子总是把腌好的香肠、腊肉偷偷地藏进行李中,赵昌盛回到北京打开行李发现了这些东西,心里总是一酸,湿润了眼睛。为了扩展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知识,赵昌盛经常到古玩市场,去看字画,到博物馆,去看画展,他一边啃着凉馒头,一边细心、揣摩别人的作品。学院放假期间,他背起画板、带上画笔,到太行山一带写生。他回忆,有一次,他去一个山沟里创作,那里条件很艰苦,每天只能吃上一顿饭,他忍着10多天没抽一颗烟,但是用他的话说,“为了绘画,这一切都值得。”
努力耕耘 收获颇丰
通过近一年的学习深造,赵昌盛迎来了自己绘画事业的高峰期,自己的作品被广泛认可。2013年,第12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人民艺术家》刊登了他的第一幅作品《秋山云壑图》,接着,2014年第14期的《人民艺术家》又刊登了他创作的10幅作品,今年6月上旬,由香港出版社出版的《水墨视点》刊登了他创作的8幅作品。一些专业画家评价说,赵昌盛的山水画作品,其中疾徐轻重的运笔,疏密粗细的点线,浓淡干湿的墨迹,于画面和谐相生成特有的节奏和韵律——氤氲清幽,平淡自然的特点。他以单纯的水墨来表现绚丽的自然,运用水与墨结合而生发出的浓淡干湿浑厚苍润的微妙墨色变化,勾皴点染中体现着水墨所特有的韵味。着实是将眼中山川,入于心,出于手,如此辩证的心手相应,气力相合,可谓气连不计迹断,意周不求笔全。他告诉记者,这次回来实习,所幸的是一个朋友将这间画室暂借给他,使他有地方创作。他打算今年8月份出一本绘画专辑,明年在淮南办一个属于自己的画展。目前,他有60多幅绘画作品问世。赵昌盛告诉记者,自己最大的愿望是,就是希望在淮南这一片沃土上,创作一批反映淮南乡土人情和淮南发展变化的山水画,为宣传淮南的文化尽一份力量。
(记者 冉 韬 实习生 廖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