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社会新闻 > 身边好人,激发向上向善的力量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加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营造直播带货良好生态
 重视城市发展新旧动能转换
 让“春申号”驶向更富文化认同的未
 跨越国界的“生命种子”,传递大爱
 协同创新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
身边好人,激发向上向善的力量
【字体: 】 发布时间:2014/5/27 5:26:52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好人就在身边,也许是老张小李;好人就在身边,也许是大叔阿姨;好人就在身边,也许是同事邻里;好人就在身边,也许就是自己。

      泱泱江淮圣贤相传,礼乐相济,仁义相谐,为中华道德文明烙上淮南印象。当你想夸奖一个人的时候,最常用的一个词语就是“好人”。这些身边的好人,他们都是普普通通的常人,埋首于朴实的生活当中,他们并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一直做着自认为最自然不过的事情,却绽放着一种伟大的力量。

      美德点击:孝老爱亲——曹学保

      17年如一日照顾智障叔叔和患病弟弟

      60岁本该是享受天伦之乐的年龄,可对曹学保来说,他肩上的担子还很重。17年如一日,无微不至地照顾80多岁的智障叔叔和47岁患有心理障碍疾病的弟弟,真是不容易,采访他,他不说17年来的辛酸苦辣,只是坚定地说:“不管别人怎么说,我做我认为对的事,我为我现在的这个特殊的家感到无比骄傲。”屋里正中间的餐桌上放着豆腐干和肉,这是中午的菜。曹学保告诉记者,叔叔年纪大了牙不太好,只能吃些软的,肉是做给弟弟吃的,曹学保又从橱柜里拿出几个馒头,他说:“馒头是自己做的,叔叔喜欢吃。”

      曹学保的叔叔今年80多岁,是一个先天智障。他无儿无女,整天精神恍恍惚惚,手不能拿,嘴不能说几句,生活不能完全自理,17年曹学保不离不弃地照顾着叔叔。曹学保的弟弟今年42岁。1997年弟弟患上了严重的心理障碍疾病,弟弟患病后,他四处为弟弟求医,但病情不见好转。1998年8月的一天,父亲因曹学保弟弟的原因不幸去世,曹学保含泪将父亲的丧事办完后,他又陷入了深思中:父亲走了弟弟怎么办?思前想后,曹学保与妻子商议后,决定将弟弟接到家里。

      为照顾他们,曹学保不能外出打工赚钱,只能靠几亩地收成养家糊口,家庭生活相当困难。2011年儿子考上大学没钱交学费,妻子只有外出打工挣钱,最终孩子圆了大学梦。“我今年60岁了,没什么牵挂,就是放心不下他们,还有对不起自己孩子。只要我还活着,就要照顾他们,如果百年我不在了,我的孩子要接过接力棒。”曹学保说。

      美德致敬词:

      一个普通的农民,却怀着一颗比金子更亮的心。17年如一日地恪守自己的许诺,把爱和情,温馨和微笑,坚韧和孝老爱亲,全都倾注在叔叔和弟弟身上。你不为别的,只为奉献,你用崇高、无私、仁义书写着人间友善的最美诗篇。孝老爱亲曹学保!向你致敬!

      美德点击:孝老爱亲———陈惠娟

     孤寡老人成了她的“姥姥”

     1989年,陈惠娟参加工作以后,得知当时65岁的冯素珍老人无儿无女,没有经济来源,也没有住房,就生了怜悯之心,隔三差五地去探望她。她每次去都为老人洗衣做饭,陪老人聊天。渐渐地,老人脸上的笑容多了起来。平日里,陈惠娟亲切地喊老人“姥姥”,而老人也乐于认下这个“外孙女”。也许就是这份情谊,让两个人的故事延续了25年。

      陈惠娟心中始终放不下“姥姥”,她为冯素珍老人申请了低保,又为她申请了廉租房,才让冯素珍老人在居乐小区安了自己的家。2000年以后,冯素珍老人已近80岁,生活自理出现困难,这时,陈惠娟已经默默照顾她十余年,看见“姥姥”生活不能自理,陈惠娟总是放心不下。每天不管刮风下雨,不论酷暑寒冬,也不管下班多晚,她都会和家人一起去照顾她。冯素珍老人在陈惠娟的悉心照料下,身体一直很健康。

      从2010年开始,随着年龄的增长,冯素珍老人的身体健康指数在下降,很多时候大小便都不能自理。陈惠娟总是不喊脏、不喊累地去为她清洗,把老太太收拾得利利索索。一开始,老人很不好意思,坚持不让她洗,她拉住老人的手,“您啊,还把我当你亲外孙女看不?外孙女给姥姥洗洗被褥衣服还不是应该的吗?你要是不让我洗,那就是没把我当亲人看。”老人感动得泪水涟涟。

      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非亲非故的陈惠娟照顾老人多年如一日,这是比血缘关系还要浓的一种亲情、一种责任,这折射出了陈惠娟金子般闪光的品质。现在的冯素珍老人已经90岁了,陈惠娟每天都把她的一日三餐悉心准备好。现在,陈惠娟已经担任金豪社区居委会主任5年了,自己的工作繁重,又要照顾父母和孩子,有时候,她也感到身体吃不消,可她从来没有怨言,更没在冯素珍老人面前表现出自己的劳累。“我不想让她有心理负担,再说,照顾她我确实也不觉得累,‘姥姥’很开朗,还特别疼我,我觉得很满足,这个世界上,我比别人多一个亲人。”

      其实,陈惠娟就是个热心的人。春节期间,社区发放慰问物品时,有一个居民没联系上,她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把慰问品及时送到居民家里,让居民备受感动;盛夏季节,她不顾炎热,为袜厂的居民及时地解决了下水道堵塞问题,居民感动地送来了锦旗……这样的事例数不胜数,而对陈惠娟来说,这本就是她的性情。

      美德致敬词:

      照顾一位素昧平生的孤寡老人,陈惠娟坚持了25年,两位“祖孙辈”的情谊目前仍在延续。“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陈惠娟用行动诠释“好人”力量,用执着坚守心灵“净土”。

      美德点击:助人为乐——张玉奎

      热心公益敢当禁毒“先锋”

      张玉奎,一位年已75岁高龄的退休高级教师,没有安享退休以后的闲适生活,而是更忙碌了,全身心地投入到禁毒宣传志愿服务中,先后获得“淮南市老有作为先进个人”、“淮南市禁毒志愿者先进个人”、“安徽省江淮禁毒公益先锋”、“安徽省禁毒志愿者小分队代表”等荣誉。

      张玉奎从事教育工作,培养对象都是未成年人,为给青少年学生创造一份更加优美安全的生活学习环境,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他还积极投身禁毒宣传教育工作。为了寻找实例,他在公安部门的协助下还走进了成功戒毒人员的家中,了解他们从吸毒到戒毒的过程。利用这些素材,他自己制作编写了禁毒宣传材料,免费向社区居民们发放,并经常通过以讲解、座谈、板报等形式开展禁毒宣传活动,劝诫大家远离毒品。

      随着禁毒宣传工作的不断深入,他意识到,青少年是容易受到毒品侵害的高发易感染人群,受害程度也最深,因此学生群体是进行预防性教育的重点,要做到防患于未然。为了将禁毒宣传带进学校,他在学校开设禁毒教育课程,同时还根据学生的特点认真撰稿、编辑,反复修改宣传材料,与编委会合作编纂出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远离毒品——青少年禁毒教育读本》。此后,他继续思考怎样把禁毒教育工作做得更好,为此他多次到新华书店和其它书店去调研,发现没有成套的禁毒教育文艺材料,于是萌发出编写一套禁毒文艺材料的想法。通过收集素材,反复推敲,他精心写出的第一篇禁毒教育文艺作品是《禁毒教育三字经》,在这一千多字的诗歌里,他用通俗的语言,将什么是毒品、毒品的危害、戒毒的方法、禁毒的意义讲的一清二楚、言简意赅、朗朗上口。

      为充分发挥家庭、社会、学校的合力,张王奎老先生还多次参与派出所联动,加强学校周边环境治理,以案例分析的形式让学生了解毒品的危害。为了动员更多的人投身到禁毒宣传工作中来,张玉奎老先生四处宣传发动,筹划组建了淮南市第一个禁毒志愿者支队,成为淮南市第一个禁毒志愿者。张玉奎为了对社会作出更多贡献,也为了使自己晚年生活过得更精彩,不顾别人说他不为名、不为利,到处奔波是个“傻子”,继续做他的公益活动,还参与了市关工委、市教育局关工委、部分区关工委的有关工作,被赞誉为杰出的五老代表。

      美德致敬词:

      许多年来,张玉奎像一支燃烧的蜡烛,为禁毒工作默默做出自己的贡献:他自编禁毒教材、举办健康教育咨询、组织禁毒文艺演出、参与学校周边环境治理、组建淮南市第一个禁毒志愿者支队。他不为名,不为利,到处奔波做公益,当别人问他为什么时,他只淡淡说一句为了使自己晚年生活过得更精彩。他用自己的行动默默诠释着那朴实话语中爱的真谛。

      身边的好人,他们都是普普通通的人。或许,他们并没有做出惊天动地的业绩、英勇无比的壮举,但他们以踏踏实实的工作、奋发向上的精神、无私奉献的品质,为全社会建立良好的道德规范,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为此而深深激励着身边的人,影响着全社会。

(记者 张雪峰 罗静)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