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市民收藏有1965年河南省镇平县粮食局发行的“伍分伍厘”极小面值食用油票,曾有媒体报道称,此面值油票被中国革命博物馆收藏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此前曾有媒体报道称,面值为“伍分伍厘”的小面值食用油票被中国革命博物馆收藏,以实物形式弘扬党的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在国际博物馆日到来前,淮南民间红色收藏者苏正礼先生向本报打来电话,说他也收藏有这样“见证党的干部好作风”的极小面值食用油票(如图)。
小小的半钱食用油票,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价值,唯如此,才能进入革命博物馆的馆藏品之列。那么,小小的半钱食用油票又怎样和党的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联系起来的呢?这还得从半钱食用油票的使用年代说起:上世纪60年代中期,在那样一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当时是完全的计划经济,主要商品全都凭票定量供应——粮票、油票、布票等等。而这样小到半钱面值的食用油票,是为当地社教干部和下乡工作人员印发的。
这是1965年河南省镇平县粮食局发行的临时食用油票,面额之小,计量单位甚至达到分并精确到厘。这么小的食用油计量单位,世界上绝无仅有,是目前收藏界公认的面额最小的油票,还有“被吉尼斯纪录冠以‘世界上面额最小油票’”的说法。
初看这张油票,最先关注的当然是“伍分伍厘”是多少油?油票票面额度的单位与现行通行的斤、两、克不太相同,两者该如何换算呢?我们知道,一斤是十两,一两为十钱,一钱是十分,一分为十厘,“伍分伍厘”即“0.55钱”,半钱多点,换算成“克”数,“伍分伍厘”就相当于2.75克。
这么小面额的油票是如何使用的呢?苏正礼先生介绍说,1965年河南省镇平县印发了两枚油票,一红一蓝,红色面额为伍分伍厘,蓝色面额为壹钱陆分伍厘,主要是配合社教运动,为社教干部和下乡干部印发的。那个年代,干部下乡有一个好作风就是“三同”,即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河南省镇平县规定干部下乡“三同”不但要交钱和粮票,还要交油票。为了解决干部下乡“三同”时用餐付油的问题,专门印发了镇平县临时食用油票,发给下乡“三同”的干部使用。
除粮票外,当时干部食油定量为每人每月0.5斤,每餐合多少呢?计算是这样进行的,每月按30天,1天3顿饭,分到每顿饭是90份,每月供应的0.5市斤食用油,正好约是0.0055市斤,即“伍分伍厘”。印发“伍分伍厘”的油票,是供吃1顿饭付油用的,“壹钱陆分伍厘”是“伍分伍厘”的3倍,是供1天吃3顿饭用的,农民把这些油票积攒下来,就可以拿它到粮站打油了。从这枚小小的镇平县临时食用油票上,可以看到当年干部下乡实行“三同”,不揩农民的油,发扬了苏区干部“自带干粮去办公”的优良作风。
苏正礼先生说,从这2张小面值的食油票,可以看出当年的生活非常艰苦和困难,就连吃饭的用油都精打细算,像这样“伍分伍厘”的食油,只能用筷子在油瓶蘸一下顺着锅沿溜,炒菜都不见油花。那个年代,买肉都要肥的,瘦肉没人愿意要,为的就是肥肉“拉馋”,身体缺油呀!现在的年轻人都无法想象。苏正礼告诉记者,他是在上世纪末收藏到这2张小面值食油票的,前期,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他又翻出这2张油票,现在,他联系媒体是想让更多的人知道,小小油票是党的干部好作风的见证。苏正礼感慨说,现在生活好了,更要好好珍惜现在的生活,这种勤俭节约、反对浪费的精神还要继续发扬,这才是这件收藏品的意义。
(记者 张雪峰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