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社会新闻 > 65岁老人获11项国家专利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加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营造直播带货良好生态
 重视城市发展新旧动能转换
 让“春申号”驶向更富文化认同的未
 跨越国界的“生命种子”,传递大爱
 协同创新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
65岁老人获11项国家专利
【字体: 】 发布时间:2014/3/25 6:30:49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心系煤矿 发挥余热
65岁老人获11项国家专利

      淮南是因煤而兴的城市,煤炭储量丰富,有着能源城之称。在这片热土上,有一位曾在煤矿工作过的葛沛新老先生,如今已经65岁的他,始终心系煤矿,利用专长对煤矿轨道运输进行革新,以减轻井下工人劳动强度。如今,他已琢磨出了11项有关煤矿轨道运输方面的国家专利。

      这不,葛沛新刚刚又拿到了托辊固轨器和新型轨道接头2项国家专利证书,葛沛新介绍,在矿井掘进中,常常需要铺设一些临时轨道,两节铁轨之间要用接头连接,接头要用道夹板给它夹上,然后用4颗螺栓把它给紧固。矿井闷热潮湿,紧固铁轨的螺栓容易生锈。待临时轨道的使命结束,就要把临时轨道拆除,时间长了,经常会碰上一些锈死的螺丝螺帽,而完全锈死的螺栓只有把它用剁斧、錾子切掉才能拆下,切掉的同时还可能产生火花,火花对井下的瓦斯是非常有危险的,这样拆除下来极其费时费力。

      他正是看到这样的场景才受到触动的:一次他下矿井时,因为要卸下生锈的轨道接头,一个工人拿个錾子,一个工人拿个大锤硬錾,“那个劳动强度太大,如果拆掉的话最起码也是一上午时间,回家后便一直在琢磨这个事情,就是轨道接头怎么好卸?怎么好装?还有如何减少成本?如何提高时间和功效?”而这种新型轨道接头,则是利用活销子巧妙地对接头予以紧固,“对上两个螺栓眼子后一卡,正好就把铁轨拽住了,这一销上就行了。过去4颗螺栓连上带夹紧,拿扳手紧好应该在半个小时左右,拆就不要讲了,碰上锈死的螺丝两个人能剁一上午。而这种新型轨道接头,一分钟装,一分钟卸,一旦生锈,把活销子冲掉就行了,节省了井下工人力气,方便了轨道的安装与拆卸。”

      而托辊固轨器则是对轨道车辆的托辊予以革新。在利用钢丝绳牵引道车时,需要利用托辊,传统工序中,为使托辊紧固于铁轨中间,要先挖坑填混凝土浇筑托辊基座。托辊固轨器专利则是把托辊基座直接紧固于轨枕上,在铺设轨枕时,就能一次性完成托辊的安装,可节省大量人工和时间,降低了工人劳动强度,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

      能够获得11项国家新型实用技术专利,绝非一日之功,对于矿井机械革新,葛沛新是大有底子的。早在上世纪70年代,他在当时的矿务局谢二矿就是矿里的技术革新能手,人称“电王”, 一般人处理不掉的,他一出手就行。当时井下有一个电机车停了几个班,在那开不走,矿上急了,矿长发话了——谁要是能把它修好,我给他涨一级工资,结果,葛沛新揭了那个榜,下去就把故障解决掉了。

      葛沛新爱琢磨技术,上世纪80年代初,9寸电视机开始进入家庭,却没人会修,有矿上“电王”的底子,买了一些书看,帮人修电视又成了他的拿手活,不仅电视机,录音机、电风扇也帮人修,再后来,葛沛新又对汽车配件感了兴趣,经常爱比较数据,哪个跟哪个车可以互换。后来到了正标机械公司,又与原矿务局做矿用机械及防爆电气业务,葛沛新对矿井机械的革新热情迸发,2008年,葛沛新有了他人生中第一个国家专利证书。

      每次下矿井时,葛沛新就会注意使用的机械中有没有可以改进革新的地方。2008年,葛沛新琢磨出了“可调式固轨器”,又称“万能固轨器”,“固轨器就是固定轨道不要对外来,不要对里去,以固定轨道的轨距。”葛沛新介绍到,在井下,道车来回跑,颠来颠去道钉就容易翘起来,这种情况叫浮道,平常要有人维护。而用万能固轨器这种方式把道钉砸进去,道钉就不会翘起来了,免维护,这就节约了综合成本。抱着试试看的心理,葛沛新开始对此申请了“实用新型技术专利”,结果一炮打响,至今在淮南矿井下,该产品使用还占用60%的份额。有了第一次的成功,葛沛新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此后,围绕煤矿轨道运输,葛沛新陆续获得燕尾固轨器、多功能固轨器等多项实用新型技术发明。而今,他已获得11项实用新型技术专利。

      葛沛新说,每一项专利成功,都感到很高兴,“那也等于是一种成功感吧!下一步就希望能在煤矿中使用,能减少工人的劳动力,减少成本,减少运输的综合费用,提高安全系数。”

      图为葛沛新老先生在矿井井架铁轨旁演示新型轨道接头的使用。

(记者 张雪峰 摄影报道)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