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10余年的不断探索,李郢孜镇走出了一条利用林地发展食用菌生产的农民致富之路,既巩固了退耕还林成果,又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发展林下经济 助农增收致富
远远望去,密密麻麻的白杨林一眼望不到边。
3月11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李郢孜镇东南部的林地食用菌示范园采访。步入林地深处,记者才看到在林地的空隙处建起了一栋栋蘑菇大棚。
承建示范园的淮南市菌发食用菌有限公司负责人黄茂青一边带着记者到蘑菇棚里参观,一边向记者介绍说:“我们示范园是建在500亩退耕还林的林地之中的,主要生产‘春申’牌平菇、香菇、金针菇等。园区规划面积是500亩,目前50亩的林下食用菌栽培示范基地已初步建成,年产食用菌130吨,实现产值104万元,年利润45万元。今年我们还与安农大合作,准备开展林下反季节香菇、黑木耳生产,该项技术充分利用林地资源,不需要建钢架塑料大棚,简单易行,容易推广。计划投资是120万元,建成一个集科研、生产、示范为一体的林下食用菌示范园,年产食用菌520吨,实现产值416万元,年利润180万元。园区建成后将辐射带动周边群众发展林下食用菌生产达2000亩,增加农民收入2000万元,形成菌林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生产模式。”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自2003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李郢孜镇退耕还林面积达4000多亩,占该镇耕地面积的40%左右,退耕农户1488户。退耕还林工程实施至今10余年来,树木已长大,林地已经不能再种植其它农作物,同时,由于退耕还林的补贴由原来的230元/亩降到了125元/亩,低于种粮贴补的180元/亩,再加上杨树现在市场价格低,每棵仅40元左右,以至于退耕农户意见很大,已出现了少数农户毁林种粮的现象。
“如何既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又能保护退耕农户的收入呢?10余年来,我们想方设法发展林下经济,探索过林下养殖家禽、种植中药材等多种方式,虽然都不错,但并不十分理想。”采访中,李郢孜镇镇长助理杨维德告诉记者说:“根据退耕还林面积大,约占全镇耕地面积一半的特点,经过认真研究、反复实验、多方考察论证,我们发现利用林地进行食用菌生产具有很大的优势,一是林地资源丰富,可大面积规模化种植,发展食用菌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可以缓解农林争地的矛盾。二是林地枝繁叶茂,树冠遮荫,可减少建房搭棚遮荫的设施投资成本。三是林间氧气含量充足,比林外温度低、温差大、空气湿度大,适合食用菌生长,生长条件来源于自然,无需人工创造气候条件,管理粗放,省工省力。四是林地空气清新,没有污染,可以生产绿色无公害食品,生产的食用菌品质好,菇味浓,营养丰富。五是食用菌生产用过的废料可以用作燃料,也可直接为林木生长提供有机肥,既可以促进树木生长,也减少了废料处理,符合生态农业的要求。”
杨维德还告诉记者说,我们镇现在大力扶持菌发公司在林地发展食用菌生产,菌发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基地带农户的模式,与农户签订香菇最低保护价收购合同,在市场情况不好时,公司保证以每公斤8元的价格收购,在市场行情好的时候,公司以高于市场价5%的价格收购香菇,这种方式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种植户食用菌销售问题。同时,通过扶持菌发公司带动群众发展林下经济,巩固了退耕还林成果,也达到了我们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
(记者 苏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