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今日视点 > 倾听返乡农民工的心里话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参军入伍 让青春更精彩
 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火起来
倾听返乡农民工的心里话
【字体: 】 发布时间:2014/1/24 6:42:50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了,城市里的农民工陆续回家了,过去的一年里,你们在他乡过得还好吗?挣钱辛苦吗?工作累吗?有什么酸甜苦辣的经历吗?近日,记者走近刚刚返乡的农民工,听他们叙述内心的感受……

      想家敌不过外面的精彩

      1月21日,距离年关还有几日,随着采购年货的人流,家住潘集区平圩镇的徐丽丽和自己的朋友一道,走出了长途汽车站,但和其他外出务工人员不同的是,徐丽丽手里多了一些保健品,她琢磨着坐什么车才能尽快赶到家里。

     “算上去年,自己也在外打工快3年了。当初就想着趁年轻,多出去闯闯,见见世面,多赚点钱,毕竟外面的世界更精彩。”这次与徐丽丽一同归来的还有镇上的几个伙伴,他们都是在南京的一家电子厂打工。徐丽丽告诉记者,当初就是经过同乡介绍,才到这家工厂打工,虽然是一线工人,但自己的业余生活却是丰富多彩的。“现在的大企业都比较重视员工的文化生活,经常在傍晚和周末举办各种形式的聚会、晚会和活动,大家平时还利用空余时间到公司的图书馆里看书上网,偶尔想家了,拿着手机拨个电话就能和远在老家的父母通上电话,时间长了也就不太想家了。”在徐丽丽看来,家乡工厂少,选择的机会少,工资待遇不高,才促使她选择外出务工。在南京,自己每个月可以赚到3000元左右,而且包吃住,宿舍条件也不错。虽然自己没有学过流水作业,进厂后,也是组织培训,一步步上手。“如今我也是熟练工了,干起活来也轻松,不像刚进厂时总出错,干顺手了每天还能赚不少奖金呢!”与徐丽丽同行的几个女孩,年龄也都20岁刚出头,大家总想着“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每逢厂里休息,她们便会坐一个多小时的公交车,到市区里转转,体验都市生活。每逢五一、十一、春节假期,大伙儿还能结伴回家,相互都有个照应。“说到底,在外打工总不是办法,最后还是要回家的。等家乡经济发展了,厂子也多了,自己就会回来。”徐丽丽说,以前也参加过区里举办的免费技能培训,等有机会,自己还会多学点,毕竟技多不压身。

      回家的冲动一天比一天强

      时间,磨练着一个人的意志,也软化着他对故乡的情结。对于一个外出务工者来说,外出十多年,承载了自己太多的梦想,在经历过无数次的悲欢离合后,一颗漂泊在外的心,始终在寻找着属于自己的归宿。

     “太想家了!特别是看着儿子和女儿搂着自己不愿离开,心里特不是滋味。”在外打工已十多年的吴焕罗在临近春节时,早早就收拾行囊赶回三和老家,见到已经分别一年多的儿女,顿时让这个七尺男儿泪流满面。“像我们这样上有老、下有小的人来说,愧对父母和孩子,等将来有机会还是要回来的!”吴焕罗当初学的是土木工程,自己也怀揣着梦想,到北京做一名“北漂”。但理想和现实的差距,让吴焕罗认识到自身的不足,2003年,他又来到苏州,从一名一线工人开始打拼。“没有亲人,一个人在外打拼挺难的,加上自己专业不对口,一切都要从头开始。”与其他打工者不同的是,吴焕罗有学历,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在一家轴承厂找到一份工作,一干就是好几年,妻子也和自己一起在外打工。如今,他已成为公司的经理助理,虽然每月收入不菲,但对家、对孩子的思念却与日俱增。今年春节,为了能买到回家的火车票,吴焕罗特意跟公司请了3天的假,提早和妻子一起回家过年。吴焕罗告诉记者,过去工作不好找,自己四处碰壁,当初的激情已被消磨殆尽。为了能积累经验,自己也是不惜身体,没日没夜的干活。而今,通过多年的积累,自己也积攒了部分资金,正盘算着回乡发展创业。“有了家,身上就有了一种责任感,‘老婆孩子热炕头’就是自己的向往。这些年家乡发展得很迅猛,我就寻思着如果有可能,今年打算结束打工生涯,回家做一个尽职的儿子和父亲!”

      想给孩子一个稳定的家

     “孩子还小,留给年迈的父母带不现实,自己带在身边,对他的生活学习也能有个照应。”和很多外出务工人员一样,家住凤台新集的刘新五和妻子一起,带着年幼的孩子外出打拼。“毕竟孩子还小,需要让他感受到家庭的温暖,给孩子一个稳定的家。”

      2年前,刘新五和妻子带着刚3岁的儿子一起踏上了打工路,他们先后来到镇江、扬州、无锡等地落脚,但每次打工都不超过半年,最后在常州的一家电子设备厂找到一份工作。“我搞设备组装,老婆在包装车间,儿子就送到当地的一所民办幼儿园上学,白天一家人几乎都不碰面,只有到了晚上,一家三口才出门溜达溜达,那个时候是最幸福的。”在外打拼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刘新五常常在工作中要保持高度的紧张,一天下来累得是腰酸腿疼,但有了老婆和孩子在身边,再大的困难也都能克服过去。“其实在外打拼的这几年挺不容易的,手上没啥技术,到一个地方什么脏活累活你都得干,再苦再累你都要忍着,为了能给孩子一个家,在市区里租不起房子,就到郊区租平房,为了赶工,每天天不亮就要去上班,让老婆孩子跟着自己受罪。”说到这里,往年艰辛的记忆涌上心头,让刘新五觉得愧对亲人。一次偶然的机会,刘新五从同乡那里打听到常州一家大型企业在招工,待遇不错,刘新五随即辞去了当地的工作,前去应试,没想到自己和老婆都进入了公司。为了照顾夫妻务工人员,该公司还为他们解决了宿舍和孩子上幼儿园的问题,解决了他们的燃眉之急。“你看,为了能留住我们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公司不仅在年底为大家分了红包,还特意为我们买了车票,希望我们年后还继续去上班。”刘新五手中握着车票,回家的欣喜写在脸上,他大步流星地走到长途汽车站外,叫上一辆出租车,带着老婆孩子回到那个属于他们的温馨之家。

      工作很称心来年还会去

      1月21日下午3时50分许,在淮南火车站公共厕所门口,一位中年男子点燃一支烟吸了起来。男子头发已有些花白,身旁的地上放着三个鼓鼓的手提包和编织袋,手上还拎着一只女式提包,显然是在等人。

      “火车晚点了,坐车的人太多了,一路上的停靠站都耽误了一些时间。”记者上前与之攀谈,中年男子自称姓刘,是八公山人,刚和妻子从常州回来,坐的早上9:28发车的L8576次列车,原本应该下午3点整到达淮南,可晚点了差不多40分钟。

      “平时每天都有几趟车到淮南的,现在春运了,又临时增加了好几趟车,我俩都买到了坐票。”刘师傅告诉记者,从常州回来的车票还是比较好买的,这让他倍感欣慰,同时,选择坐这趟临时列车,不仅不需要起早或半夜坐车,而且票价还便宜。

      刘师傅告诉记者,正月的时候,在常州打工的亲戚告诉他,常州的一所学校食堂需要工作人员,可以让他去试试,刘师傅本身年龄也不小了,也没有其他的什么手艺,在厨房干活不是特别累,于是决定跟着亲戚去走走。刘师傅称,这是一所私立中学,去了以后学校安排他和几个人在食堂里炒菜、做饭,也做点心,管吃管住,工资每个月2200元。

      做了个把月后,刘师傅完全适应了工作的节奏。随后,刘师傅的妻子也来到了常州,在该校做一些诸如洗碗、清洁之类的工作,每个月也能拿到1600元。

      说话间,刘师傅的爱人已经从厕所出来,“春节过后,打算正月十二左右过去,在家可以住上20来天呢!”说完,提着行李,夫妇二人快速穿过马路,走向了附近的公交车站。

      提前回家享受天伦之乐

      1月21日下午4点多,从福州方向开来的K68次列车进站,出站口铁门打开后,旅客如同开了闸的洪水一般涌了出来。在人潮中,记者见到了一对夫妻,丈夫肩头扛着一个大包,手上还提着一个手提包,妻子则拉着一个拉杆箱并提着一个旅行包。
“我们买到了坐票,今年非常顺利。”丈夫徐师傅告诉记者,从福州回来的票每年都不好买,因为福州到合肥的车每天就2趟,到淮南的则只有1趟,今年他们是提前回家的,提前半个多月就到租住地附近的火车票代售点预订,终于成功买到了回家的硬座。

     “虽然一路上要坐二十五六个小时,但我们已经很满足了,车上很多人都是一路站着回来的。”徐师傅的爱人告诉记者,刚拿到车票的那天她高兴坏了,当时拿着车票看了好长时间,然后把车票放在了贴身的口袋里。

      徐师傅今年37岁,潘集区祁集镇人,夫妇俩在福州一家搬家公司上班,已经干了5年。他们告诉记者,这个职业需要力气还需要技巧,有很多小区没有电梯,对于一些柜子、沙发之类的重物件,需要硬扛上楼。徐师傅说,干久了,腰、腿大多不太好,可是没有办法,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职业病。

      徐师傅说,其实,过年前这段时间是搬家公司的旺季,他们能提前回来,并不容易。“以前每年也要等到除夕前一两天才回家,可是这时候火车上基本连站票都没有了,更不谈硬座,一路上人又多,捱上二十多个小时的滋味太让人难受了。”徐师傅说,为此,他们夫妇提前多次向老板求情,最终才被同意“放行”。

      “给老人和孩子都买了新衣服,陪他们好好过个年!”想到很快便能回到家见到老人和孩子,徐师傅夫妇脸上漾起了笑容,他们称,今年让他们夫妇最高兴的,是有更多的时间来陪伴老人和孩子,“今天腊月廿一了,回家多备点年货,热热闹闹地过个年!”

(记者 李钧 李舒韵 吴巍 付莉荣 摄影报道)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