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社会新闻 > “社会姥姥”病中感受浓浓亲情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加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营造直播带货良好生态
 重视城市发展新旧动能转换
 让“春申号”驶向更富文化认同的未
 跨越国界的“生命种子”,传递大爱
 协同创新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
“社会姥姥”病中感受浓浓亲情
【字体: 】 发布时间:2014/1/14 6:42:18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90岁“三无老人”冯素珍从去年6月至今瘫痪在病床,却得到淮南多名志愿者及爱心人士的倾力相助——“社会姥姥”病中感受浓浓亲情

      发生在家住田家庵区廉租房居乐小区“三无”老人冯素珍身上的感人故事,早报曾于2012年及2013年做过多篇报道。冯素珍虽然没有儿女,却得到了淮南多名志愿者的倾力相助,大家都称呼她“姥姥”。

      与冯素珍毫无血缘关系,却20多年如一日,以“外孙女”身份倾情照顾她的金豪社居委主任陈惠娟,也因为本报的持续关注,被评为2013年6月“孝老爱亲中国好人”。

      2014年1月12日,记者获悉,今年90周岁的冯素珍目前已经因病瘫痪在床,住在济民医院,而半年来发生在她身上的故事,再次深深地打动记者。

      日子再难也不放弃治疗

      1月12日上午,记者来到济民医院时,金豪社居委主任陈惠娟正在病床前给冯素珍老人喂牛奶。

       “姥姥,你可知道我是谁?”陈惠娟问。“你不就是惠娟么?”冯素珍虽然现在已经对许多身边的人记忆模糊,但对陈惠娟还是熟悉得很。

      “看到姥姥现在住在医院里,每天都好好的,我也放心了。”陈惠娟说,2013年2月,“姥姥”冯素珍开始生病,然后住院、出院、再住院、出院……这样反反复复几次,到了2013年6月以后,老人就渐渐下身瘫痪,不能起床了。那些日子里老人需要有人24小时陪护,而社区里的工作又很忙,陈惠娟急得连续几天发高烧,但是还得一边打着吊水一边守在冯素珍的病床前。
  不仅如此,冯素珍每月的低保金和养老保险金等一共只有480元,但每月的治疗费需要3000元左右,这些经济负担让家庭并不宽裕的陈惠娟一时无所适从。

      也有人劝过陈惠娟:“要不放弃治疗吧?老人家年龄大了,……”“可是我怎么能舍得呢?”陈惠娟说,那段时间她一次次地从睡梦中哭醒。

       冯素珍成为“社会姥姥”

      2013年6月,一次偶然的机会,国庆街道志愿者郭全德来看望冯素珍时,了解到了陈惠娟面临的窘况。

     “冯素珍老人现在就是一位‘社会姥姥’。”郭全德二话没说,来到了多年老友、济民医院院长张士谦的办公室。同为国庆街道志愿者的张士谦了解到冯素珍的特殊情况后,随即同意将冯素珍接到济民医院病房内照顾,并免收住宿费、护理费等多项费用。

      2013年6月至今,冯素珍老人一直住在济民医院病房内。冯素珍老人瘫痪在床的消息,也很快在我市志愿者之间传开。“自2013年下半年以来,来自市红十字会、国庆街道、淮滨街道、田区法院的志愿者及多名社会爱心人士都相继来到医院看望冯素珍。大家每次来这儿时都不嫌脏,充满爱心地为瘫痪在床的老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陈惠娟告诉记者。

     “城市‘三无’老人的低保金只能维持最低的生活支出,但在生活起居、饮食、护理等方面没人管,我们医院理应分担老人的一部分抚养责任。”张士谦的一席话令记者颇为感动。

       图:陈惠娟在济民医院病床前和冯素珍(左)聊天。

(记者 张昌涛 摄影报道)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