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零事故”,“堡垒”成平地,各级联动确保三和乡姚皋村、王圩村拆违征迁工作顺利完成

拆迁办工作人员正在为丈量好的征迁村民的房屋作登记

行政执法局工作人员在大雨中指挥拆迁
丈量面积、签订协议、组织搬家、拆迁房屋……从4月25日第一户村民开始搬迁,到5月10日全部拆迁工作结束,短短半个月时间,三和乡姚皋村和王圩村圆满完成拆违征迁任务,昔日“堡垒房”被顺利夷为平地,拆违征迁面积近50万平方米,妥善安置7个村民小组近400个大户,同时,整个过程中创造安全“零事故”奇迹,书写了一个个拆迁奇迹……
昔日“堡垒”夷为平地
5月13日下午,晴空万里。炽热的阳光炙烤着三和乡姚皋村和王圩村的拆违征迁现场,昔日的一幢幢住房、一座座“堡垒”已经被夷为平地,大量砖块、水泥板、瓦砾堆放在原址上。在拆迁后的废墟上,端正竖立的 “拆迁现场,请勿靠近”、“切勿靠近、安全第一”等提醒标牌。
“这里的‘堡垒房’全部被拆掉了。”王圩村村干部孟祥花告诉记者,王圩村涉及拆迁的是罗圩和陆郢两个村民小组,这两个组是山南新区南经十四路的必经之处,能否顺利拆迁是解决该路能否续建的关键。此前,不少村民得知因修路即将拆迁后,立即连夜违法抢建“房屋”,这些“房屋”既无门又无窗户,有的都盖到了六层,被村民们戏称为“堡垒”。这些“堡垒房”不但无法居住,而且还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在这次拆迁过程中,一座座这样的“堡垒房”被顺利拆除。
记者了解到,姚皋村此次拆违征迁涉及6个村民组220大户、450小户,面积达31万平方米,5月10日完成了全部任务。王圩村共丈量宅基地100余亩,拆迁124大户,拆迁面积18.5万平方米,提前6天完成任务。
拆迁凝聚一片民心
“我今天就是专门来签补偿协议的!现在临时安置房设施很齐全,住起来也很称心,等将来俺们也能像城里人一样住进新楼房咯!”5月13日,姚皋村70岁的程晋国老汉来到三和乡拆违征迁办公室,再次确认了自家丈量的拆迁面积数据和补偿数额后,郑重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程老汉告诉记者,自己是本月7号搬进位于金屯小区的拆迁安置点,那里水电齐全,还有独立的卫生间。程老汉和老伴同住,子女均已分出去单过,平时他就骑着电瓶车,赶20多分钟的路,到自家地里干农活,“等将来干不动了,就带着小孙子在山南四处转转,给他们讲讲山南的新变化。”
程晋矿是姚皋村党支部书记,他自家的房子也在这次拆迁范围中。村书记能不能以身作则带头拆自家房子,姚皋村220户村民都在看着。“拆!带头搬!带头拆!”为了给大伙做出表率,程晋矿毫不犹豫地做出了决定。然而,家人强烈的反对却让他始料未及。“绝不能让家人拖了整个拆迁工作的后腿!”程晋矿一方面向家人宣传上级的政策,一方面劝说自己70多岁的父母和从小就身患小儿麻痹症瘫痪在床的哥哥,带头第一个搬家第一个拆迁,而且动员自己两位80岁高龄的大爷程东模、程东勉搬家。
程晋矿的举动感动了村民们,赢得了大家的赞誉,也推动了拆违征迁工作的顺利进行。
各级联动确保拆违运行高效
为了让此次拆违征迁工作顺利平稳进行,田家庵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山南新区管委会、三和乡及各部门积极联动,不仅制定了一套适合当地实际的搬迁安置补偿机制,还将“平稳拆违,违建不获利,耕地上违建一律无偿无条件拆除,拆违与正常的项目征迁工作同步推进”四项原则贯彻始终,宣教、丈量、签约、搬迁、安置、拆迁六个环节,逐级联动,环环相扣,确保拆违征迁工作运行高效。
在半个多月的时间里,区拆违征迁指挥部召开了10次工作调度会,决定并督办了拆违进程中的60多个事项,凸显了攻坚克难的实效和各级政府部门的决心和信心。为了确保拆违征迁阳光、公开、公平、公正,每天,在拆迁现场,汇聚着各方精干力量至少400人,大型挖掘机10多台,区委、区政府还专门抽出区直机关一些部门负责人,充实到各个工作组中。三和乡除了极少数办公室留人值守外,其余干部全部安排到拆违一线。各拆违征迁工作组每天一大早确定拆迁任务,明确时间节点,实行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全员投入,拆违高潮日日掀起。田家庵公安分局也安排数十名警力,切实做好拆违现场的安全保卫工作,让拆违征迁井然有序进行。
宣教先行情理并用
4月23日,田家庵区委、区政府在三和乡召开全区拆违征迁动员大会,从此,姚皋村和王圩村村支两委便把征违拆迁作为重中之重。他们采取了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做到让政策家喻户晓,采用“党员干部带头、群众自觉拆除违法建设”的工作模式,鼓励搬迁自拆、安排过渡房助拆,想群众之所想,形成和谐拆违征迁的良好氛围。
在此次拆违征迁中,让姚皋村村长费传明感受最深的是村民们的理解和支持。他告诉记者,在拆迁工作中,党员、干部们不仅带头拆迁自家房屋,起到了表率作用,还积极深入村户,挨家挨户向村民宣传解释政策,为顺利拆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宣传手册分发到户,政策宣讲分别到人,补偿标准人人皆知,对于老年人和行动不便的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工作人员更是积极上门做工作。今年百岁高龄的张云兰行动不便,工作人员一天上门数次宣讲政策,每次都被轰出,但大家并没有气馁,反而加大了上门访问量,逐字逐句解释,逐项政策说明,最终,工作人员的诚心打动了老人。
“其实,村民们最看重的还是补偿方案,只要我们能解释清、解释透,打开大家的心结,也就不会再有抵触情绪了。”费传明表示,为了能让后勤保障到位,在拆违征迁中成立了搬迁队,免费为群众搬家;搬迁户不仅能免费得到临时安置房,还能获得一定的租房补贴;安排好搬迁户的就业、子女入学、生活等问题……各项措施促使搬迁户顺利完成了搬迁工作,目前,大家主要安置在三和农民新村和泉山金屯小区。5月9日,三和乡又对废弃窑厂实施了爆破拆除,原址上将以最快速度建成过渡安置房450余套,从而妥善安置姚皋村拆迁村民。
在王圩村拆违征迁现场,孟祥花告诉记者,在此次拆违征迁中,王圩村成立了由村干部、党员、村民代表组成的劝拆小组入户,对村民关心的政策问题进行宣传解释,深入做群众思想工作,宣讲土地征用的政策依据、征迁方案、保障性房源及过渡房的安置等群众关心的问题。村干部、党员、群众代表带头拆,做表率,起到了积极示范作用。在释疑后及榜样的带动下,迅速在搬迁户中掀起了一股速拆速搬之风。据了解,该村90%以上的拆迁户被安置在三和农民新村1、2期内,而年老、体弱等特殊户则就近安置。
征拆过程充满感动
从古至今,农民和土地都是分不开的。当农民一旦要离开这片土地时,很多人却迟疑了。此时的拆迁,已不再是简单的迁移,因涉及到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利益等诸多方面,问题也因此变得复杂、曲折、艰难。种种顾虑,种种担心,种种疑惑,种种要求,一个环节解决不好,就是不稳定因素,就会影响拆迁建设进程——要把好事办好,难!
“我是党员又是村民组长,理所应当带头拆!”这是罗圩组村民罗志奎的一句话,他是个说到做到的基层党员。在近半个月的拆违征迁工作中,他的身影每天都穿梭在罗圩组和陆郢组之间。这会儿他还在村民家里宣传政策,那会儿他却在带头签协议。在广大群众面前,他发挥党员干部模范带头作用,带头拆迁自家的房子。他还在工作中处处以身作则,动员自己的亲戚朋友做好拆迁工作,做到舍小家顾大家,始终为群众做榜样。
为了能让拆违征迁顺利进行下去,三和乡的老干部王秉普拖着病体,一直奋战在工作第一线。他患有高血压等疾病,但仍然坚持工作。在拆迁中长期得不到休息,加上连续劳累,老王的血压又升高了,但他晚上到医院吊水,白天仍然坚持到现场上班,从未向领导请过一天假。他忘我的工作精神,让许多年轻人肃然起敬。
“必须把政策放在脑子里,把群众放在心里。只有如此,征地拆迁才能深入人心。”王圩村党支部书记程东鲁认为:“首先吃透政策,工作中要充分理解被拆迁群众为项目建设所作出的牺牲和贡献,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感受拆迁为群众带来的一时之难,在政策上惠民、利民,切实为拆迁群众提供人性化服务。”在他看来,拆迁先要“征心”。拆迁干部和被拆迁户交朋友,走进被拆迁户的心里,寻找问题的突破口。
在拆违征迁中,工作人员顶着炎炎赤日,走村串户,深入村民院落,认真细致地为拆迁户讲政策、说道理。对于白天不在家的拆迁户,工作人员就采取提前预约,在家门口等或利用晚上休息时间上门做工作;对于思想一时做不通的拆迁户,工作人员就辗转先做其亲戚、朋友的工作,直到做通为止,以一颗无微不至的“拆迁关爱心”去感动拆迁户。
如今的山南,已经让每个生活在其间的人感受到它巨变的脉动。我们完全可以展望,随着奥体中心和南经十四路、纬八路项目的全面实施,新城的节奏将不断加快,城市合力将不断提升,城市气势将不断凝聚,城市的活力将不断张扬......
告别过去,实现精彩的转身,我们也将记住那些为新城建设而付出的人们,正是你们,为城市发展的历史变迁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记者 李钧 李舒韵 吴巍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