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淮南要闻 > 中共淮南市委 淮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开发区(园区)转型发展的决定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参军入伍 让青春更精彩
 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火起来
中共淮南市委 淮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开发区(园区)转型发展的决定
【字体: 】 发布时间:2013/1/25 1:06:04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开发区(园区)(以下统称为园区)是我市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重要载体,是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加快园区转型发展,对于保持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加速淮南全面转型、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支撑作用。为科学引导园区走转型发展之路,推动园区跨越发展、做大做强做实,现作出如下决定。

  一、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抢抓新一轮发展机遇,按照“高起点规划、高品质建设、高水平承接、高强度投入、高效率服务、高效益产出”的转型发展理念,强化规划引领,加快扩容升级;优化产业布局,形成产业集聚;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创新体制机制,激活增长动力,努力走出一条园区转型发展、创新发展、开放发展、绿色发展、融合发展的道路。

  2、主要目标:从2013年开始,力争通过5年努力,把全市省级以上园区建设成为产业发展的聚集区、体制创新的试验区、科技创新的先导区、产城一体的新城区和引领全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极。

  ——规模不断壮大。到2017年,创建2个国家级园区、5个省级园区,1个国家级基地、2个省级基地。全市园区建成面积达到100平方公里。力争培育产值超300亿元园区1个,超100亿元园区2个,超50亿元园区2个。

  ——经济实力跨越增长。到2017年,实现“12551”发展目标,即销售收入达到1000亿元,工业增加值2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00户,利税5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200亿元。

  ——产业转型全面加速。到2017年,实现从传统制造业为主向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并举转型。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0%;每个园区形成1-3个特色主导产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年均下降8%,固定资产投资强度年均提高30%以上,亩均税收年均提高20%以上。

  二、坚持规划引领

  3、完善规划体系。按照产城一体建设的总体要求,与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相互配套衔接,科学修订未来5年园区总体发展规划,完善基础设施及环境保护等专项规划,尽快形成总体规划、专项规划、控制性详规相统一的园区建设规划体系,力争控制性详规覆盖率达到100%。

  4、优化产业布局。出台全市园区产业布局规划,各园区依据全市统一安排,加快制定自身产业发展规划,明确1-3个主导产业。园区主导产业集中度年均提高4-5个百分点,经济外向度年均提高3-5个百分点。

  5、推进产城一体。进一步优化园区空间布局,明确功能分区,推进与城市(城镇)一体化规划,实现一体化开发和建设。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融入山南新区,淮南经济开发区融入滨高塘湖新区,现代煤化工产业园区融入北部新区,淮南工业园融入滨瓦埠湖新区,合淮工业走廊融入合淮一体,其他各园区积极推进产城一体化发展。

  6、加快园区整合。支持省级园区以“一区多园”、合作共建等形式整合周边乡镇工业集聚区,原则上乡镇不再新设园区或工业集聚区。积极推进淮南经济开发区与大通工业新区整合,现代煤化工产业园区与平圩经济开发区、安成经济开发区及凤台煤制气项目基地的整合,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与淮南现代产业园的整合。对开展整合且具有一定基础条件的,优先申报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创新型开发区和国家级开发区。

  三、加快产业升级

  7、培育新兴产业。围绕“4+4”产业布局,重点培育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0%,初步建成产值超双百亿元的安徽煤化工基地和安徽煤机装备制造基地。

  8、推进“两化”融合。坚持传统产业新兴化和新兴产业规模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和资源投入,提升传统产业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关键工序数控率达85%以上,创建国家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3-4个、省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30个,数字企业达到300户以上,建设全省一流乃至全国有重要影响的淮南信息产业园。 

  9、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完善园区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创新要素向园区集聚。支持园区建立和发展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生产力服务中心、创业服务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业孵化服务机构,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到园区创办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搭建园区科技创新的服务平台。从2013年到2017年,园区企业的研发投入年均提高25%,建设各类技术企业孵化器10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以上,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0个,高新技术企业100家,申报专利15000件。

  10、大力招商引资。利用合淮一体化、皖江示范区、中原经济区和国家首批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等战略平台,进一步整合、统一招商引资政策,注重招商选资和招才引智。利用资源优势,推进低热值煤直供(直购)电园区全覆盖。以大企业、大项目为依托,鼓励龙头企业领办专业园、特色园。大力引进公司总部、研发中心、采购结算中心等功能机构,继续深化与央企、全国知名民企以及长三角、珠三角、港澳台地区的合作。

  四、促进可持续发展

  11、节约集约用地。提高投资强度,淮南经济开发区亩均投资强度不低于200万元,力争达到300万元,预期亩均税收逐步达到30万元/年;其他省级园区亩均不低于200万元,预期亩均税收逐步达到20万元/年。对投资10亿元以上的建设项目实行市单列土地指标或“点对点”供地,对投资5000万元以下或适合多层标准厂房生产的建设项目,原则上不再单独供地。加大对批而未供、供而未建土地的清理力度,对闲置土地依法征收土地使用税、土地闲置费,两年以上的依法收回土地使用权。坚持供地量与投入产出效益、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率挂钩,园区新上工业项目建设容积率一般不低于1.0,建筑密度一般不低于40%。

  12、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统筹与市政建设规划的衔接、配套,推进园区与城区基础设施的对接,加强道路、供电、供水、排水、通讯、生态、环保等基础设施共建共享,逐步实现“八通一平”。加快建设标准化厂房、过渡性安置房和保障房建设,累计面积达到160万平方米。完善园区规划内的城市功能,大力发展金融、商贸、物流、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和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加强园区废水、废气的集中治理和固体废物的有效处理、处置,达到排放标准。重点培育3-4个低碳和循环经济示范园区。

  五、创新体制机制

  13、理顺管理体制。按照权、责、利相统一的原则,建立精简、高效的管理模式。市管园区采取“托管”模式,对园区规划区域内的乡镇、街道、村进行托管,人、财、物和行政、经济及社会事务由园区统一管理,园区与县区领导根据工作需要,采取交叉任职的方式,促进园区与县区之间的协调沟通;条件成熟的市管园区可实行与县区统一管理的模式。园区内部全部推行人员竞争上岗、双向选择,将薪酬与绩效考评挂钩,拉开分配档次,提高工作效率。深化与省农垦集团合作,淮南经济开发区加快合作开发淮南垦区。

  14、进一步简政放权。各园区设立服务中心,与市政务中心建立高效协调机制,公安、城管、国土、规划、环保等部门设立分支机构,对分支机构依法授权、充分放权,审批流程再造,推动“帮办”和“一站式”服务;对条件成熟的,可由园区管委会代为管理,原则上园区事在园区内办结。市和县管园区的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由市、县审批,单体规划由所在规划分局审批办理,报市规划部门备案。在市政务中心建立园区建设项目专用窗口和绿色通道,实行“一表通”,进一步减少审批事项,并进行公示。
15、创新合作共建模式。支持园区采取股份合作、委托招商、“飞地经济”和“园中园”等多种方式,开展跨区域合作建设。积极探索多样化管理模式,建立利益分享机制。对于“飞地经济”形式,税收按比例分成。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积极引导外资、民资和各类社会资金采取股份合作制投资园区基础设施和功能开发建设。
六、加大投入力度
16、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从2013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贴息和补助资金2亿元,整合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技术改造等各类产业发展专项资金1亿元,集中用于各类园区基础设施补贴,培育发展主导产业,重点支持产业升级、园区整合、节约集约用地、合作共建、技术成果转化等工作。从2013年起连续5年,省级园区的土地出让净收益、到期契税全额返还园区,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17、建立有效的投融资机制。坚持政企分开,建立健全投资开发机制,建立以市产业发展(集团)公司为主体、县区融资平台为子公司的母子公司体制,整合各类资产注入,壮大融资平台规模,提升投融资能力。建立市园区融资担保公司,注册资金不低于5亿元,主要为园区建设融资提供担保。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在园区设立分支机构,为园区企业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务。鼓励园区发行债券和设立创业、风险基金等,市级专项资金给予一定比例的补助。
七、强化组织领导
18、建立领导机构。全市园区转型发展工作由市委工业经济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决策重大问题。各县区也要成立相应组织领导机构。县区管的园区主要领导原则上由县区党政领导兼任。要细化量化工作任务和工作责任,按年度将园区建设任务分解到责任单位和有关责任人。
19、强化人才支撑。把市职教园区建设成为园区的人才培训和公共实训基地,到2017年在校生和人才培训总规模达到3万人以上,以满足园区产业人才和技工需求。对园区急需的人才,可采取一事一议的方法,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按规定予以补助。在园区企业设立“大学生见习”基地,由园区免费提供住宿,并支付一定生活费。对工作满3年并签订3-5年长期合同的职工,园区所建保障房以低于市场价30%的价格出售给职工,吸引和留住人才。
20、完善督查考核。把园区转型发展列入目标管理考核内容,由市纪委牵头定期对园区建设发展工作进行督查,市委组织部牵头进行考核。对年度考评先进的园区和个人给予通报表扬和物质奖励。园区负责人在全市园区考核中连续三年被评为优秀的,可优先提拔或重用。

中共淮南市委
淮南市人民政府
2013年1月18日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