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淮南要闻 > 推进能源城发展跃上新层次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营造直播带货良好生态
 重视城市发展新旧动能转换
 让“春申号”驶向更富文化认同的未
 跨越国界的“生命种子”,传递大爱
 协同创新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
 织密防止添加剂滥用安全网
推进能源城发展跃上新层次
【字体: 】 发布时间:2013/1/21 7:14:26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我市凤台县、潘集区获批进入中原经济区解读

  2012年11月17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中原经济区规划》。我市凤台县(含毛集实验区)、潘集区顺利纳入中原经济区规划,这对我市未来发展会产生哪些积极影响,记者日前专访了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

  据介绍,中原地处中国的心脏腹地、黄河中下游,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现确定的中原经济区包括河南省全境,河北省邢台市、邯郸市,山西省长治市、晋城市、运城市,安徽省宿州市、淮北市、阜阳市、亳州市、蚌埠市和淮南市凤台县、潘集区,山东省聊城市、菏泽市和泰安市东平县。作为国家层面重点开发区域,中原经济区位于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中陆桥通道横轴和京广通道纵轴的交会处,是沿海地区发展的重要支撑,是中部崛起的重要基地。该区域定位为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区域性的科技创新中心,中部地区人口和经济密集区。中原经济区地理位置重要、市场潜力巨大、文化底蕴深厚,在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区域面积28.9万平方公里,2011年末总人口1.79亿,地区生产总值4.2万亿元,分别占全国的3%、13.3%和9%。中原经济区面积及人口居全国第一位,经济总量仅次于“长三角”、“珠三角”及“京津冀”,列全国第四位。

  1985年,在晋冀鲁豫四省交界地区,邯郸、新乡等13个市在平等自愿基础上成立的跨省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称为中原地区经济技术协调会。2004年,中原经济区联络处协调各成员市,绘制了中国北方第一个区域交通旅游图,中原地区经济技术协调会改称为中原经济区。2009年,河南省提出将中原经济区区域扩展到全省,中原经济区的地域跨至黄河以南,包括了中古以来历史上中原地区观念中的其他部分。2010年11月,河南省委通过《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2011年3月,第十一届全国代表大会将河南省《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中。2011年9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2012年11月2日,由国家发改委将中原经济区范围基本确定后,《中原经济区地图》编制正式完成,标志着中原经济区正式成立。2012年11月17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原经济区规划》,从此建设中原经济区拥有了纲领性文件。

  ·淮南申请纳入中原经济区工作情况

  中原经济区是国家促进中部崛起战略中重点发展的区域,在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地位。最初国家发改委编制的《中原经济区规划》大纲中,我市只有凤台县纳入规划范围,为了使我市更多的县区纳入中原经济区规划,搭上中原经济区这个国家级战略平台的快车,乘风借势,实现全市更好更快地发展,我市高度重视规划编制初期基础材料准备工作,多次召开会议讨论编制情况,根据中原经济区大纲,商讨纳入中原经济区的重大项目;制定了争取我市更多县区纳入中原经济区的“两步走”工作方案,首先启动将毛集实验区纳入中原经济区规划,在毛集实验区纳入工作完成后再启动将潘集区纳入规划范围,最终实现将淮南市淮河以北地区纳入规划范围的目的,围绕“两步走”开展了大量的调研工作,在相关县区的配合下先后向省发改委上报了《关于将毛集实验区纳入中原经济区规划的请示》、《关于将潘集区纳入中原经济区规划的请示》,从两区的历史沿革、经济社会发展概况、能源资源优势、开展“三化”协调发展工作成效等方面,阐述了两区纳入中原经济区的必要性,详细介绍了淮南市情及淮南市纳入中原经济区的重大意义,在征得省发改委支持后,我市还专门组织部分同志多次到国家发改委地区司专题汇报我市纳入中原经济区情况,最终获得国家发改委的全力支持,顺利将我市毛集实验区和潘集区纳入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年11月17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中原经济区规划》。我市凤台县(含毛集实验区)、潘集区顺利纳入中原经济区发展规划,实现了我市淮河以北地区全部纳入中原经济区的愿望。

  《中原经济区规划》主要内容

  《中原经济区规划》主要包括发展基础、总体要求、空间布局等十二章,共计2.7万字。《规划》主要内容如下:

  发展优势:交通区位重要,粮食优势突出,产业基础较好,市场潜力巨大,文化底蕴深厚。

  战略定位: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全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和重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

  发展目标:到2015年,初步形成发展活力彰显、崛起态势强劲的经济区域。到2020年,建设成为城乡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富裕、生态环境优良、社会和谐文明,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经济区。

  空间布局:打造核心发展区域;构建沿陇海、沿京广、沿济郑渝、沿太郑合的“米”字形发展轴;壮大南北两翼经济带,培育壮大沿邯(郸)长(治)——邯(郸)济(南)经济带和沿淮经济带。

  主要措施: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构建现代农业支撑体系。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建设产业集聚平台,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城市群建设,提升城镇功能,探索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综合交通枢纽,构建现代交通网络,建设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加强水资源保障,加快信息网络设施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推进生态建设,加强环境保护,强化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建设和谐中原。弘扬中原大文化,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医疗卫生和人口事业发展,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促进区域联动发展和开放合作。优化区域内分工合作,支持开展区域合作示范,密切与其他经济区联系,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建设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创新“三化”协调发展体制机制。推进关键环节先行先试,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开展“三化”协调发展创新示范。

  当前,我市各有关部门正根据国家这一战略积极研讨探索我市相关的配套政策,初步拟定了淮南三化协调发展的核心内容,一是做好采煤沉陷区治理大文章,二是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三是积极推进县域金融体制改革,有关的配套措施也正在积极梳理之中。随着这一重大战略的深入推进和实施,一个更加朝气蓬勃、加快崛起的新淮南将会呈现在世人面前。

(记者 武春晖)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