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淮南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出台,记者就《规划》的编制工作和相关内容采访了市委宣传部负责人。
1、问:请介绍一下《规划》编制的背景和过程。
答:2012年2月,市委、市政府以一号文形式出台了《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历史文化名城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切实增强文化软实力,推动淮南经济转型升级。根据文件要求,市委宣传部通过网上搜索、电话咨询交流等方式,对南京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等5家文化产业发展研究机构进行了比选,并就规划招标工作会同相关单位进行专题研究,提出了初步考察比选建议。随后,我市组建由市委宣传部等七部门组成的联合考察比选小组,对南京大学、上海交大等3家规划设计单位进行实地考察。同时先后赴扬州市、南通市市委宣传部对以上规划设计部门规划设计的文化发展规划征求了评价意见。经综合考虑资质条件、业绩成果、服务报价等因素,一致认为南京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最符合为我市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要求。该中心主持规划了较多有影响区域、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南京与我市地缘相近、文化相通,交通方便,成本低。最终确定文化部—南京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为《规划》编制单位。
为更加科学、合理地编制好淮南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市委宣传部与南京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就确定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目标、发展思路、发展重点与发展任务及发展措施等规划编制内容进行了务实的协商。2012年3月13日,市委宣传部与南京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正式签订《淮南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咨询项目合同。随后,南京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先后三次赴淮南调研,市委宣传部先后分片分类主持召开13次各县区、市直相关部门和部分文化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6次会同有关部门对规划进行审查并提出修改意见,2次组织专人赴南京逐篇逐节推敲讨论,经修改完善后顺利通过由省委宣传部、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省社科院和我市相关部门专家组成的专家评审会。目前,《规划》已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和市委常委会议研究通过。
2、问:《规划》为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确定了怎样的目标?
答:《规划》期限为2012-2020年,分为产业整合阶段(2012-2015)和跨越发展阶段(2016-2020)。具体目标为:产业整合阶段培育2个重点园区,20家骨干企业,3家后备上市企业,3位大师级文化人才,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文化产业成为全市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跨越发展阶段推动1-2家文化企业上市,打造1-2个国际文化节庆品牌,培育2-3个国家级重点园区,创建3-5个国家级文化品牌,培育引进10位大师级文化人才,壮大30家骨干文化企业,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8%,基本建成历史文化名城。
3、问:《规划》制定的文化产业发展思路是什么?
答:实施创新引领、集群发展、品牌提升、外拓合作、人才兴文五大发展战略,构建优先发展、做精做强、积极培育三大层级发展格局,形成一个内驱力(重大项目)+两个牵引力(政府引导扶持和城市品牌营销)+九大重点行业的发展模式。
4、问:未来几年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具体任务有哪些?
答:优先发展现代传媒业、文化旅游业和文化会展业等三个实力较强且品牌带动效应明显的现有优势行业;做精做强演艺娱乐业、现代印刷业和体育健身业等三个基础好的特色行业;积极培育动漫游戏业、创意设计业和数字出版业等三个新兴行业。以重点行业的快速发展实现倍增目标,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发展。
5、问:《规划》对我市文化产业发展如何布局?
答:采用一核主导、两带支撑、一组团发展的总体空间布局。“一核”即以田家庵区、山南新区为发展文化产业的动力核,充分发挥资源、基础等优势,推动文化产业集聚,重点打造志高文化科技动漫等重点文化产业项目;“两带”分为东西部文化产业发展带,东部以淮南经济开发区和大通区为规划范围,西部以八公山区和谢家集区为规划范围,重点打造上窑古镇、高塘湖水上运动、淮南子文化产业园、豆腐产业园、春申君战国文化园等项目,建设现代印刷、文体用品生产、寿州窑和紫金砚创意研发等基地;“一组团”则以凤台县、潘集区和毛集实验区为规划范围,传承保护花鼓灯艺术,规划建设生态度假园区,开发打造历史遗迹旅游带,建设推动焦岗湖影视集群效应,重点发展影视制作、文化旅游和演艺娱乐等文化产业。
6、问:我市对于《规划》的实施有何保障措施?
答: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把文化产业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纳入评价考核体系;二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鼓励开发信贷产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盘活文化领域资产,组建文化产业投资公司;三是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健全激励约束和绩效评价机制;四是完善政策法规体系,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提高用地保障能力;五是加大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
7、问:如何完成《规划》中5%、8%目标?
答:对于完成以上目标,我们认为是有可能、有信心的。主要依据有2个。一是统计口径变化。国家统计局修订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对文化及相关文化产业统计口径做了调整,增加了一些新内容和部分行业小类。如增加了文化创意、新业态、文化设施基本建设投入折算等。二是项目支撑、项目带动。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通过招商引资、整合资源、深入开发等举措,一大批文化产业项目开工或建成,即将发挥产出效益,为进一步发展文化产业打下了较雄厚的基础。此外,《规划》围绕9大重点产业谋划设计了一批重点项目和文化产业园区(基地)。这些项目符合实际,可行性强。加强项目和园区招商引资和建设,必将对文化产业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促进作用。
(记者 陈崇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