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淮南要闻 > “河西模式”:社会管理创新的成功实践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营造直播带货良好生态
 重视城市发展新旧动能转换
 让“春申号”驶向更富文化认同的未
 跨越国界的“生命种子”,传递大爱
 协同创新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
 织密防止添加剂滥用安全网
“河西模式”:社会管理创新的成功实践
【字体: 】 发布时间:2013/1/15 6:54:01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寒冬腊月,走进毛集实验区河西新村便民工作站,这里人头攒动,温暖如春。前来办理合作医疗、农业保险、科教咨询的居民,脸上都露出满意的笑容。

  河西新村是全市首家成立“一站式”服务窗口的社区,并成功做好人员、地点、时间、效果“四落实”,他们用鲜活生动的社会实践谱写亲民利民的华美乐章。河西新村的实践表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这是毛集实验区在“十二五”期间建设智慧、和谐、幸福的现代滨湖新区的重要保障。

  社会服务:以民生发展为根本

  经济要发展,技能是关键。河西新村据群众需求邀请区劳动就业保障局把农民技能培训送到群众家门口,先后在河西电教室开展缝纫烹饪等政府补贴的技能培训,有效促进农民就业。

  顺应群众期盼,提升生活质量,是建设美好乡村建设的应有之义,也是基层组织的重要职责,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河西新村按照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要求,始终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审视、关注和发展民生,不断对接群众需求,解决民生问题,从源头上解决社会服务管理的矛盾和问题。近年来,社区先后投入5000多万元实现了道路硬化、路灯亮化、卫生净化、村庄绿化、环境美化、基础设施配套化。年过花甲的袁同道说出了自己的内心话:“这样的‘世外桃源’不要说农民感到幸福,城里人也向往。”

  社会运行:以稳定和谐为基础

  在河西新村网格化管理办公室,记者看到马义连正在认真统计辖区内流动人口、困难群体、涉毒人员、出租房等动态信息,及时做到预防在先、发现在小、处置在早,有效防止矛盾积聚和风险叠加。

  健全完善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居委会为主体、政法综治工作室为平台的社区组织体系,探索和推进符合社区特点的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调处、治安防控等机制,不断提升社区管理水平,这是河西新村一以贯之的做法。河西新村实行“一格多能、一格多员、一员多用”的管理模式,全面推进社会网格化管理,筑牢社会稳定第一道防线。河西社区党总支书记马义飞说:“我们对群众反映的信访问题,诉求合理的问题解决到位,诉求无理的思想教育到位,生活困难的帮扶救助到位。”

  社会治理:以创新机制为重点

  河西新村坚持把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双轮驱动”。在河西新村,文化舞台“变身”社会管理创新平台,每当农闲时节,男女老少便走出家门,自发集聚在文体中心,尽情放歌跳舞,共享文化盛宴。

  认真探索新形势下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新思路新办法,这是河西新村的破冰之举。该村大力发展社会组织和志愿服务事业,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体系,不断增加服务的项目、方式和比重,推动公共服务供给向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方向发展,坚持为农民送政策、送科技、送法律、送文化、送岗位、送服务。

  采访中,毛集镇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开创新形势下社会管理新局面,逐步实现社会管理向民主型、服务型、综合型转变。”

(通讯员 徐瑞成 记者 刘银昌)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