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美好乡村,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决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举措,是提升生活品质的民生工程。当前,全市上下正在全力推进美好乡村建设。从2013年开始,淮南将每年重点培育建设50个左右中心村;治理改造300个左右自然村。淮南市美好乡村建设第一批中心村有72个,大通区有9个。1月6日,在大通区文明办主任朱勇的带领下,记者探访了该区部分中心村,采访中记者感受到,美好乡村建设改变了村容村貌,让老百姓过上了更幸福的生活。
打造“四宜”的农民美好家园
1月6日下午,记者在大通区了解到,大通区正努力打造宜居宜业宜学宜游的农民幸福生活美好家园。从2013年开始,大通区启动了9个中心村建设,以后每年重点培育5个左右中心村,每年改造30个左右的自然村,以村庄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到2016年,力争全区50%以上的中心村达到美好乡村建设要求;到2020年,力争全区100%的中心村达到美好乡村建设要求。建设清洁家园,逐步建立起以“户分类、村集中、村运转、区处理的农村垃圾处理模式和卫生保洁制度;美化村容村貌,全面清理村庄内乱堆乱放、乱搭乱建,清理村庄农田、道路、荷塘、沟渠、桥涵等公共区域内的积存垃圾。改善生态环境,打造绿色乡村体系,到2016年,开展整治的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50%以上,全面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建设高标准农田,力争2016年全区高标准农田达到6万亩。实施兴业富民工程,扶持农民就业创业。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和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工程,鼓励农民返乡创业。重点探索新建中心村社区化发展道路,结合农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建立新型农村社区模式。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将区级以上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改为美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由区政府统筹安排,增至每年1000万元,2013年开始连续投入5年,并逐年增加。
村庄建设与美好生活相对称
孔店乡舜南村在改道后的206国道边上,舜耕山南侧,这个村面积3000多亩,2600多人口,作为首批美好乡村建设中心村之一,舜南村显得“任重道远”。但是,舜南村也有自己的亮点,1月6日下午,记者在舜南村村支书郑义平的带领下,参观了他们村颇具特色的山承村民组。在这个600多人的村落里,去年底完成的农房改造让整个村子显得与众不同。村口就是一个大大的绿化带,这里多是两三层的楼房,整齐排列,黄色的外墙面是统一刷成的。从东往西,有几条贯穿于整个村落的水泥路,太阳能路灯在路的一边,下水通道让农民彻底告别了污水乱排的窘境,统一的垃圾池分布村庄。农闲的时候,在新建的篮球场运动运动是这里村民的常态生活。2012年12月份,通过评比,村民承厂洋的家庭还被评选为“十星文明户”,记者看到,十星标准可不低哩,包括“环境卫生、爱国守法”等十项内容。承厂洋的家人告诉记者,改造后的山承村民组住起来可舒服了,生活好了,农民个人的精神面貌都不一样了。
今年71岁的村民朱克文是一位老党员,回忆起以前家门口破烂不堪的路面和臭气熏人的水沟,他感慨地说,“年轻时过惯了苦日子,做梦也想不到现在的村庄能修建得这么美!”指着路旁伫立的太阳能路灯,朱克文介绍道,“只吸收太阳光,不用电,每天傍晚5点多就开始亮了,听说是由电脑自动控制亮灯时间段,我现在晚上出门也不用拿手电筒了。”老有所养,朱克文是位单身老人,现在他每月能领到150元的五保户供养金和70元的养老保险金。“我身体硬朗,自己还种着一块小菜地,可以自给自足,虽然膝下没有儿女,但对于养老我一点也不担心!赶上了好社会!”
在舜南村村委会,郑义平指着北面的一大块空地对记者说,下一步他们准备实施整体搬迁,把几个基础条件不好村民组的村民都搬过来,建设的农民新村肯定更漂亮。
丰富美好村庄的含义
距高塘湖西约400米就是孔店乡大郢村,这是一个栽满杨树的村庄,而村里的道路就像杨树一样笔直漂亮。6日下午4点左右,当记者来到大郢村之时,正赶上大郢小学放学,许多孩子并没有急着回家,而是在村南的一个广场开心地玩耍,这里有一个标准的篮球场和一些新安装的健身器材,孩子们的笑声折射出大郢村民的幸福生活。这个村庄建成20年左右,房屋建设颇有规划。村支书朱法兵告诉记者,他们现在的住地是1991年发洪水时整体搬迁过来的,应该说是一个“年轻”的村庄。记者了解到,虽然这里的基础设施比一般村庄要好得多,但美好乡村建设却一直在进行着,白蓝两色的围墙是前两年刷就的,2012年该村修建水泥道路800多米、改建U型排水渠1000多米、修整田间机井80多口,更加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草莓、蔬菜大棚规模不小,也已经有了名气。在这里,显然不能用一般的标准定义“美好”的含义,村里也正在从图书室、医务室,电子政务室等着手来丰富美好村庄的含义,让村民的生活更有品质。
在大郢村小吴村民组,王祥中一家四口的生活令人羡慕。独立院落,四上四下的小楼房,电脑等各种家用电器一应俱全。王祥中种着自己以及外出打工亲戚朋友们的地,共有20多亩,按照节令,玉米、水稻、小麦等农作物他都种植。因地制宜,他和妻子都是种田能手,赶上春季,夫妻俩还会开辟出5亩地种大棚蔬菜。一年下来,家里也有数万元的纯收入。问到美好乡村建设以来的最大感受,王祥中的妻子张桂梅说,“四通八达的水泥路修好了,感觉生活、劳作真是方便!”
瞧瞧农村的“城市现代化”
方岗村位于九龙岗镇东北部,向北靠近淮南东站,334省道穿村而过,交通非常便利。“2010年5月以来,方岗村通过土地置换项目,建成了高标准、高起点的方岗农民新村。农民新村项目通过腾挪“搬家”东徐片、西徐片两个旧村庄,整理出农用地256亩。新建的农民新村2.8万平方米,总投资2000余万元。小区有6种户型,都是单体别墅,同时农民文化活动中心、篮球场、超市、卫生室等生活娱乐设施一应俱全。另外,农民新村还配备了3名专职保洁员,修建8个垃圾池,安置40个垃圾箱,并购置了4辆清运车及时清理生产生活垃圾。”方岗村村党支部第一书记胡颖介绍说。
走在正在建设中的农民新村里,记者有置身城市高档小区的感觉。红砖绿瓦,错落有致,道路纵横,格局大气。听说已搬进的住户内部装潢特别精美,记者便随机敲门走进一户人家。房主黄士好是方岗村西徐村民组村民,因为多年从事建筑工作,他的家庭条件在方岗村算是比较好的。走进黄士好家上下两层,足有180平方米的“小别墅”里,记者深感震撼,无论是内部装饰,还是家用设备的购置,都很难让人区分农村家庭和城市家庭的差别,或者说在城市家庭里,这样的内部装修也算是比较好的。算算房屋及装潢的合计费用,不过20来万,放在城市里,恐怕买不到这座房子的三分之一。
(记者 陆士宇 张昌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