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淮南要闻 > “量体裁衣”勾画美好乡村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加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营造直播带货良好生态
 重视城市发展新旧动能转换
 让“春申号”驶向更富文化认同的未
 跨越国界的“生命种子”,传递大爱
 协同创新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
“量体裁衣”勾画美好乡村
【字体: 】 发布时间:2013/1/1 6:47:56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坚持样板引路,坚持因地制宜,坚持特色彰显。凤台县美好乡村建设提升幸福指数——“量体裁衣”勾画美好乡村

     干净的街道、整齐的楼房、凉亭小道、文化长廊、绿树草地、广场明灯、健身器材……走进刘集乡高潮社区,一幅“家家卫生、户户清洁、处处和谐”的美好乡村画卷呈现在记者眼前。而偶然遇到的一位村民,迎接你的也是那灿烂的笑脸和幸福的笑容。

      美好乡村,是“美丽中国”建设的载体。2012年,凤台县投入200万元,用于美好乡村建设的宣传、规划等启动工作;同时坚持样板引路,将21个村作为试点,并列出4个重点村,先行启动,揭开了一场美丽家园战役的面纱。

     “农村”靠拢“城市”

     “泥腿子”过上“城里人”生活

     “我们住的楼房是社区统一规划的,每家每户的垃圾由村里来统一收集的,环境变优美了,精神生活更是丰富了,有农家书屋、健身场所,真正让我们体会到了‘农村不比城里差’的幸福感。”这是采访中,刘集乡高潮社区居民李远春对记者说的一句话。

     “农村不比城里差”,一句朴实的话语,折射的是美好乡村带给群众的幸福感。高潮社区,位于凤台县城郊。在美好乡村建设中,社区突出规划引领,让居民过上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水泥路到家、自来水到户”的日子。同时,村民利用地利,纷纷创业或进城就业,告别了“向土地讨生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硬件”上去了,村民成了“创业者”和“上班族”,是否就是“美好乡村”?答案是否定的。针对环境差的“短板”,社区发动了一场群众参与的“美丽战役”。一是坚持宣传发动,提高居民对美好乡村建设的知晓度。二是成立了卫生队,拿出6万多元购买了一辆节能扫地机、5辆手推车。三是制定了《村规民约》,张贴公布,规范了居民的行为。四是发动群众参与,号召居民从自家的房前屋后开始整治环境卫生,“自家各扫门前雪”。这些举措带来了环境的大改变。“社区打算再增添一些树木,安装80盏太阳能路灯,兴建一所幼儿园,开设邮政储蓄高潮网点、建设污水处理站等,进而把社区打造成一个让居民满意的幸福社区。”采访中,高潮社区党总支书记李存新表示。

      ——在美好乡村建设中,凤台县注重因地制宜。一是规划先行,按照“经济、适用、美观”的原则,切实做到“不规划不设计、不设计不实施”。二是综合考虑中心村与乡镇的关系、中心村在乡镇的定位,做好与县、乡镇上位规划之间的有效衔接,涵盖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村庄环境的综合提升和公共事业的全面进步等多方面。

      美好乡村≠宽马路+高楼群

      产业富民是核心

     “农民朋友记在心,美好乡村是福音。因地制宜是原则,产业富民是核心……”在凤台乡村,传唱着这样一首专门为美好乡村建设而创作的民谣。

      这首民谣客观上传递了一个观点——美好乡村不是宽阔的马路和高耸的楼群,核心是要富民。

     “家里住的是两层小楼房,走的是宽阔笔直的水泥路。以前家庭收入只能靠在家种地和外出打工,现在村里创办了企业,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如今,俺也成了‘上班族’”。谈及美好乡村建设,新集镇罗杨村村民岳彦军感触良多。

      岳彦军所说的在“村里创办的企业”,是指安徽惠邦食品有限公司。在美好乡村建设中,罗杨村把沉陷区综合治理与发展养殖深加工相结合,利用沉陷区荒废的水面和滩涂地,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形成了省内最大的集产销为一体的“肉鸭绿色养殖和深加工”产业链,解决了300多名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体现了综合治理和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

      “我家承包了2个养鸭大棚,一个月就出栏近万只,一年下来可收入8至10万元,加上自己在鸭厂上班一年的收入3万多元,全年可有10多万元的收入。”采访中,岳彦军告诉记者。

      在钱庙乡钱庙村,村民有自己的企业,在这里上班的全是本村的村民,他们除了每个月拿到固定的工资外,大家也都入了自己的股份,自己给自己打工,到了年底还可以拿到“分红”。刘文丽,是钱庙村的一名普通村民。目前,她在企业当起了“上班族”。刘文丽告诉记者,她现在在家门口上班,每月有1000多块钱的固定工资,自己在企业也入了股份,年底还有分红,一年能有两万多块钱的收入。

      在美好乡村建设中,钱庙村走“村企共建”之路,带领全村群众发展集体经济,现有机械配件加工厂、箱包厂、民益轮窑厂等11家村民集体企业和招商企业,解决了全村500多人就业的问题,村民人均年纯收入达9000多元。

      ——建设美好乡村,产业是根基,富民是核心。凤台县把美好乡村建设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民增收结合起来,努力形成“村美人富”的良好局面。同时,着力扩大“一村一品”专业村镇覆盖面,加快优质粮、特色蔬菜、特种水产、特种养殖等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

      美好乡村≠大拆大建

      农村社区化是趋势 

      随着一些农村“一代农民造三次房”、“建了新房不拆旧房”的现象出现,越来越多土地利用不经济的“空心村”,开始让人们动起了土地整治、大拆大建的念头。

      美好乡村建设,需要拆迁和建设,但不需要不必要“大拆大建”。在美好乡村建设的征程中,怎样因地制宜、兼顾特色,这是个难题。有关专家从中心村和居民点两个层面解析,认为“空心村”是不同于“中心村”的一个居民点,解决“空心村”的最好办法,是加大对人口较多村庄的规划建设,完善这些村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引导小村庄的居民向中心村聚集,使之成为有一定规模的农村社区,“从长远来看,农村社区化也是未来的一个趋势”。

      ——建设美好乡村,中心村规划建设是重中之重。凤台县要求着眼长远,树立全域理念,抓紧编制村庄布点规划,科学确定中心村建设数量和人口规模,构建布局合理的镇村体系。在建设规模上,按照“整治为主、拆建为辅、适度集中、突出特色”的原则,合理设定建设模式。现阶段主要以改、扩建为主,坚决防止用行政手段推进村庄合并,搞大拆大建。

(记者 朱庆磊 通讯员 单兆伟)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