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淮南要闻 > 一份温暖人心的民生答卷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加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营造直播带货良好生态
 重视城市发展新旧动能转换
 让“春申号”驶向更富文化认同的未
 跨越国界的“生命种子”,传递大爱
 协同创新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
一份温暖人心的民生答卷
【字体: 】 发布时间:2012/12/31 7:34:49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潘集区实施民生工程侧记

    “亲爱的爸爸:您好,外地打工辛苦了,我和妈妈一切都好,您不用担心。我想您了,祝您永远开心,万事如意。”在潘集区平圩镇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室的心愿墙上,张贴着平圩小学6年级的留守儿童平晶晶写给父亲的信,稚嫩的话语表达着孩子的思念。
    作为民生工程项目,这间60余平米的活动室配备着电视机、DVD、图书上千册、体育器材10余种,平圩镇203名留守流动儿童可以在活动室阅读少儿书籍,打乒乓球,下棋。97名爱心志愿者和爱心妈妈还定期开展爱心帮扶等各类关爱活动,让留守儿童不再孤单,使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室成为留守儿童温馨的家园。
    播撒真情、关爱留守儿童,只是潘集区民生工程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潘集区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推动社会和谐的根本之举,紧贴人民群众需求,实施的民生工程涵盖了城乡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文化、体育、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许多方面,民生得到极大保障和改善,发展成果真正惠及广大群众,群众满足感和幸福指数持续上升。
    民生优先提升百姓幸福指数
    转型跨越所指绝不仅仅是经济建设,而是整个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共同跨越!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潘集区将“强区”与“富民”同步推进,尽最大力量让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为全体人民共享。
    我们欣喜地看到:随着潘集区财政“蛋糕”越做越大,民生投入也越来越多。
    全区31项民生工程,包含13项建设配置类工程、4项生活保障类工程、4项教育培训类工程、7项医疗卫生类工程、3项农业农村类工程,同时推进十二件惠民实事。预算全年投入民生工程资金3.1亿元,区级预算安排配套资金4300万元。截至目前,民生工程已拨付到位资金3.05亿元,拨付率为98.38%,区级配套资金拨付4835万元,拨付率为112.4%。
    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就业、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利益问题入手,为使民生工程真正成为温暖百姓生活的民心工程、放心工程、德政工程,潘集区开辟了民生工程资金绿色通道,对民生工程资金列入年度预算、优先安排、快捷拨付,加大资金保障力度。严格资金管理,对发放到人的项目,全部通过惠民系统实行“一卡通”发放,对建设类项目,严格实行区级报账制。目前已完成的有30项,基本完成的有1项。      

     以民为本件件直指民生课题
    “这桥破的厉害,早成了危桥,别说拖拉机了,连人走都得很小心,现在建成崭新的石桥,大家赶集更方便了!”64岁的高湖村村民高家贵,对家门口的伏高桥的变迁可谓记忆深刻。在古沟乡,连接伏龙村与高湖村的是一座年久失修的石桥,在今年的民生工程中,潘集区专门斥资重新修建,极大的方便了群众。与伏高桥一样,潘集区今年共有13座危桥进行了加固改造。
    打造幸福潘集,需要投资力度大、覆盖面广的重点民生项目,同样需要城区基础设施完善、生活环境整治这样的贴心工程。 
    2012年,潘集区对潘集镇、平圩镇、祁集镇和古沟乡的877户农房进行了“穿衣戴帽”,使得农房结构更加安全舒适,造型更加美观实用;城市低收入家庭困难住房保障工程完成304套廉租房的分配入住,216套新建廉租房的开工兴建;农村饮水安全管护工程投入管护资金198.05万元,保障了饮水安全管道的畅通,为居民提供安全的饮用水;积极引导、组织和推动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努力提高农业保险和覆盖面,2012年完成小麦参保43万亩,水稻投保35.72万亩,大豆投保4.38万亩,能繁母猪投保6000头,超额完成全年任务……
    一件件民生实事像一阵阵和煦的春风,抚慰了百姓的心灵;一项项民生工程像冬日里的一把火,温暖了千家万户。
    民生保障为百姓撑起一片天
    红烧肉、冬瓜馓子、西红柿蛋汤、馒头稀饭,这是敬老院周一的食谱;电视放映厅、棋牌室、图书阅览室、健身器材,是每天五保老人休闲娱乐之处。在架河镇第二敬老院,工作人员待老人似亲人、向老人献爱心,以“人性化、亲情化、规范化”的管理模式,为120多名老人提供周到的服务。如今,这里已成为五保供养对象老有所居、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医、老有所为的幸福天地。
     “上得起学、看得起病、少有屋住、老有所养”是百姓心中的一项幸福标准。潘集区拿出大量资金投向群众住房、饮水、教育等民生工程建设,让百姓享受到丰富的“民生大餐”。
    2012年,潘集区对古沟职高符合条件的354个困难家庭学生全部纳入资助范围,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1500元,共发放补助资金53.1万元;新农合年度参合计划为310702人,完成参合人数315522人,完成任务的101.6%,住院补偿282786人次,补偿金额为6794.61万元;农村居民低保在去年的基础上,人均补差水平提高了10%,做到了扩面提标,应保尽保,及时足额发放补助资金。全年共保障农村低保户14815人,发放低保资金1924万元……
      一项项惠民政策、工程正步步得以落实,在老百姓的眼里,那一张张文件、报纸上的政策条文,开始变成生活中真真切切的实惠。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一个又一个民生工程 “接力”将会不断延续下去,潘集区的民生蓝图将更值得我们期待。

    (记者 柏 松)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