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淮南要闻 > 蓄势·赶超·跨越·巨变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加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营造直播带货良好生态
 重视城市发展新旧动能转换
 让“春申号”驶向更富文化认同的未
 跨越国界的“生命种子”,传递大爱
 协同创新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
蓄势·赶超·跨越·巨变
【字体: 】 发布时间:2012/12/28 0:40:40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我市五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五年辉煌巨变、五年跨越发展,淮南的每一个脚步都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在采写过程中,我们有惊喜、有振奋,我们被感动、被鼓舞,我们力求用最朴实的文字、最生动的故事、最翔实的数字、最直观的图表去全方位、立体式、多角度向全市人民呈现一幅淮南科学发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壮丽“五年卷”。

      回眸今昔巨变,感悟时代发展,凝聚前行力量。《科学发展 辉煌五年》系列报道已经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同时也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有读者说:“科学发展·辉煌五年系列报道像是一部淮南五年的发展记录史,看后振奋人心,让我们对淮南的未来更充满信心。”时值新年即至、市“两会”即将开幕,让我们满怀信心、奋力前行,开启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征程。

      用信念生成动力,用发展增强体魄,用建设强大筋骨,靠区域强大臂膀,做实事温暖民心。2008以来的五年,我市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构建“两型城市”目标,坚持“四煤”的发展路径,准确把握好每一次大转折、大变化的重要发展机遇,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奋发努力,使淮南这一既有厚重历史、更期待璀璨未来的城市,迸发出勃勃生机,踏上蓄势奋进、全面转型、富民强市的轨道。

      (一)快——淮南脚步!

      过去的五年,我市始终以解放思想为引领,敢字当头,敢为人先,敢走新路,敢破难题,始终坚持高站位决策、高起点规划、高标准推进,全市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城乡面貌得到新变化,百姓生活攀上新高度。

      上网点击“淮南速度”,能搜出3040个相关网页,GDP增长、投资增速、财政收入提高、工业大项目投产、道路建设、办事效率……内容不一而足,已在全国引发了世人瞩目的“淮南现象”。

      腾身而起,跨越赶超,淮南脚步,又好又快!

      快,是速度!

      越是宏大的时空坐标,越能为人们认知事物提供准确的定位。让我们把时间“闪回”到2008年和2012年的全市“两会”上。2008年我市在“两会”上提出的奋斗目标是,到2012年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4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1万元和5300元;2012年提到到“十二五”末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70亿元,进入千亿元城市行列;财政总收入翻番,达到21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翻番,分别达到3万元和1万元。

      毋庸讳言,当初也有人担心这个目标高了,速度快了。

      5年转瞬而过。我们现在看到的数字大大超出预期,着实令人喜悦和振奋:5年来,我市经济总量由2007年的350.2亿元,连续跨越5个百亿台阶,初步预计2012年为800亿元以上,是2007年的2.3倍,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12.9%;人均GDP约为34000元,比2007年增加18675元,是2007年的2.2倍。预计2012年全市财政收入由2007年48.5亿元增加到163.8亿元,年均增长27.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由2007年的23.3亿元增加到95.2亿元,年均增长32.5%。预计2008至2012年,全市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45亿元,年均增长25.3%。

      GDP、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跨越上行。淮南速度,跨越赶超,经济发展,惠及民生。与这些主要经济指标同时迈出精彩步调的,还有淮南百姓的生活,预计2012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000元,是2007年的1.7倍,年均增长11.8%;农民人均纯收入为7800元,是2007年的2.1倍,年均增长16.1%。

      快,是战略!

      为什么要“快”,为什么如此“快”?

      这个“快”,来自我市对科学发展观的深刻理解,对区域竞争态势的清醒把握,对基本市情的客观认识。“不发展、慢发展”都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加快发展、全面发展是淮南解决发展不足、发展不快的客观需要。“快鱼吃慢鱼”,前面标兵更远,后面追兵更近,淮南要抢抓机遇,集聚资源,实现后来居上,就必须甩开慢条斯理的步幅,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对于淮南市这样一个资源型城市来讲,在保持一定的质量效益前提下,坚持速度为先的战略取向,是我们缩小同先发地区的差距乃至赶上先发地区的不二选择!”

      “十一五”之初,我市党政代表团南下北上,一路看,一路感叹,一路思索,见贤思齐,谋快!

      认清市情,淮南上下,群情振奋,思快!

      解放思想,打破束缚,创新思维,放快!

      招商引资,扩大开放,加大增量,求快!

      效能革命,加快审批,提高效率,图快!

      勇于突破,加快体制和机制创新,促快!

     “实现淮南又好又快发展,无功无效都是过,慢也是过。”市委、市政府强调,全市上下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好”字优先,“实”字为本,在保证质量和效益的前提下,抢上“快车道”!

      回顾前5年,我市腾身奋追,好字当头,快字优先,扬鞭策马,倍道兼程,在区域发展赛道上拼出一个闪亮的“淮南速度”,完成一次又一次的跨越和突破。

      前瞻后五年,“快”仍将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首位战略!

      (二)高——淮南目光!

      5年来,淮南始终用高瞻远瞩的“淮南目光”,以“敢为人先”的发展气魄,眺望那“十二五”阳光普照的“金色彼岸”。

      高站位:战略决策“谋跨越”

      工业化是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市委、市政府清醒地认识到,工业兴则我市兴,工业强则我市强。在跨越赶超中,工业若不做大做强则没有出路。

      5年来,我市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部署,“工业化”这一引领经济发展的“领头雁”带动“雁阵”高飞。初步预计2012年工业化率达到58%,比2007年提高9.4个百分点,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5%,拉动GDP增长8.5个百分点。我市坚持“立足煤”,在全国率先建成“亿吨级”煤电基地。煤电产量实现大幅提升。2012年原煤产量9100万吨,是2007年的1.9倍,比2007年增加4429万吨。发电量525亿千瓦时,是2007年的1.9倍,比2007年增加244.6亿千瓦时。同时,工业企业规模不断壮大,2012年亿元以上企业68家,5000万元以上至亿元企业73家,分别比2007年增加40家和43家。

      2008年10月,市政府下发了关于“9771”提升行动计划项目实施意见,“9771”提升计划九大产业中煤炭、电力、化工等七大工业产业竞相发展。初步预计煤炭、电力、化工、机械电子、生物医药、食品加工、新型材料2012年分别完成工业增加值294.7亿元、69.4亿元、14.8亿元、4.9亿元、2.2亿元、11.4亿元、16.4亿元,比2007年分别增长1.8倍、1.7倍、94.8%、5.2倍、1.2倍、3.4倍、3.5倍。

      2011年7月25日,淮南市委常委会第110次会议研究通过了《淮南市城乡一体化规划》,吹响了统筹城乡发展,带动城市和农村共同发展的“集结号”。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城镇化率由61.2%提高到65.0%,提高3.8个百分点。

      在承接产业转移大潮汹涌而来时,我市实施合淮同城化、融入皖江城市带、跻身中原经济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特色更鲜明,市委、市政府用放眼于全省、全国的“淮南目光”清醒地认识到:一定要抢抓机遇、抢占承接产业转移的制高点。我市提出了“发展为上、投资为本”的战略思想,坚持“向上争”与“对外引”并重并举,一批带动全局、影响长远、支撑跨越的项目相聚落地、相继开工或投产。2008年-2012年,全市累计引进内资1420亿元,年均增长48.6%。顾桥、平电二期、淮沪一期、淮浙一期、朱集矿等煤电项目全面建成,杨村矿、朱集西、平电三期、淮沪二期、淮浙二期、2条1000千伏特高压等项目相继核准。一期投资256亿元的煤化一体化、投资300亿元的煤制天然气等项目加速推进;投资80亿元的日芯光伏、投资20亿元的陕汽重卡相继投产;投资60亿元的志高动漫项目已部分启动运营。

      高瞻远瞩的战略决策,在淮南大地构筑了一个吸纳产业转移的“磁场”,形成了一个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引擎”,谱写了抢占先机抓承接、众志成城谋跨越的雄壮诗篇。

      高水平:产业发展“谱新篇”

      我市大力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高新技术企业。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太阳能光伏、生物制药、公共安全……非煤电产业快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企业方兴未艾,预计2012年产值分别为60亿元、149亿元。非煤电产业实现增加值85.7亿元,是2007年的3.6倍,比2007年增加61.7亿元,年均增长29.0%,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29.6%,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4.4个百分点。

      用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我市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壮大,粮食产量实现九连增。

      现代服务业活力凸显。2012年预计服务业增加值为218亿元,是2007年的1.8倍,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10.5%,比2007年增加99.1亿元。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商贸流通业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进一步提升。预计2012年商贸流通业实现增加值58.0亿元,比2007年增加28.1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为26.6%,比2007年提高1.5个百分点。

      (三)大——淮南胸怀! 

      5年来,一个“大”字,被我市写得风生水起!

      大交通,枢纽优势显;大城建,城市英姿现

      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发展的骨架,我市始终用“大建设”增强承载发展的筋骨。大交通,枢纽城凸显区位优势;大城建,“四宜”城市英姿显。自2009年启动城市大建设以来,预计四年累计完成投资1036亿元。城市基础设施累计完成投资630.8亿元,年均增长33.6%。山南新区已初现雏形,政务中心已投入使用。交通运输能力持续增强。高速公路从无到有迅猛发展,合淮阜高速、淮蚌高速全线贯通,京福高铁淮南段正式运营,淮南已步入“高铁时代”。

      大民生,让百姓更幸福;大开放,让人民更自信

      构建和谐城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努力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富裕的生活。社会保障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险“三张网”、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全市各项社会保险参保总数净增169万人。2012年末,全市新农合参合人数123.3万人。民生工程项目由2007年的12项增至今年的35项,资金投入由2.3亿元增至17.9亿元。始终坚持把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推进集中式搬迁、发展式安置、开发式治理,探索“后湖”、“泉大”、“凤凰湖”等模式,五年来,投入搬迁资金98亿元,建设搬迁安置点58个,安置房649万平方米,搬迁居民13.8万人。

      开放,增强了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对于淮南来说,更是一种常态。引领着淮南实现超越、迈向未来!5年来,我市成功举办5届中国豆腐文化节、2届国际少儿节、第十二届全省运动会、全国人口计生现场会、全国煤矿瓦斯防治现场会等。合肥海关现场业务处驻淮南工作组、安徽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淮南办事处也相继揭牌。

     “大”,提高了我市辐射能力,“大”,提升了我市的地位,“大”更增强了我市竞争力,淮南人找到了自信。

      走过5年的不平凡里程,我市在建设“两型城市”的道路上方向更加明确,步伐更加坚定。

(记者 张静 祁昂)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