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五年来民生工程成效综述
五年,山山水水见证了淮南暖风拂动的春天——
医疗保险全覆盖,九年义务教育全免费,采煤塌陷区居民搬迁安置全推进……
五年,日日夜夜刻印下淮南民生跨越的足迹——
生活最困难的家庭得到了关爱,最需要阳光的群体感受了温暖,最需要关注的角落催生了“蝶变”……
聚焦淮水之滨,民生画卷最感人。老百姓身边,既有一串串零的突破,也有红艳艳福的到来——幸福来敲门,和谐永相伴!
57亿元做大“民生蛋糕”
从大手笔看惠民之最——以百姓幸福为根本,舍得在改善民生上下大力花大钱
[民生数字]打开年度民生工程实施项目单,省市级民生工程年年推进:2008年,18项;2009年,35项;2010年,42项;2011年,42项;2012年,35项。
细看五年民生账单,民生工程在淮不断加大投入,从2008年的4.7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5.4亿元,今年头10个月已投入16.51亿元。
[民生纵览]温暖的12项民生工程,承载重要使命启动——时间,公元2007年。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民生工程的决策部署,不断强化组织领导、完善协调机制、落实部门责任、积极筹措资金,民生工程逐年扩面提标。
纵览淮南民生工程,已成为推动全面转型、科学发展、富民强市的重要平台,成为促进社会和谐、保障改善民生的重要品牌。
民生,放在一个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2007年以来,我市围绕“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民生改善目标,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截至今年10月底,累计投入民生工程资金57.31亿元,取得显著成效,书写出一份温暖人心的民生答卷。
紧扣民生主题,我市牢固树立民生财政理念,实行拨付“绿色通道”和“应急预拨机制”,坚持提前拨付,每年召开相应的资金调度会议,建立民生工程资金定期通报制度,督促资金拨付调度,提高资金拨付率和执行率,所有民生工程资金实现了提前、足额拨付到位。
“幸福数字”,不断改写。我们仅以校园为例:五年来,各级财政共为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及时拨付义保公用经费6.2亿元,使全市130多万人次的中小学生受惠;接收进城务工子女就学12478人,拨付学杂费1384万元;为1.8万余名农村贫困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住校生发放生活补助资金3044万元;为9300人次的城市低保家庭学生发放免费教科书补助资金120万元;为60余万人次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及时发放免费教科书,资金为9491万元。
真金白银,凝聚着党和政府千方百计实施民生工程的坚定决心,也承载着浓浓的民生情怀。
全市人均受益今年预计750元
从广覆盖看惠民之最——坚持新增财力向民生倾斜、向基层倾斜、向困难群体倾斜
[民生数字]一连串数据,反映了民生建设覆盖的硕果:从2008年到2011年,全市群众受益面从85.1%提升到99.1%,提高了14个百分点,人均受益额从242元增加到641元,预计2012年人均受益750元,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
[民生纵览]新增财力,向民生倾斜、向基层倾斜、向困难群体倾斜。
五年民生新突破,沉陷治理走出新路。我市把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作为头号民生工程来抓,坚持标本兼治,大胆开拓创新,按照“集中式搬迁、发展式安置、开发式治理”的思路,成功创造了安居与乐业并举、治理与发展同步、产业与生态相融的塌陷区治理新模式。
塌陷区治理,成为淮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亮点:全市累计投入塌陷区综合治理工作资金70.5亿元,建设搬迁安置点58个、安置房641万平方米,搬迁安置居民12.8万人,基本还清了历史欠账;培训塌陷区失地农民22144人,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参保率100%;完成了22平方公里的塌陷区生态修复,受益群众62万人。
五年民生新步伐,城乡一体进程持续加快。通过涉农民生工程项目的不断实施,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增加了农民收入,缩小了城乡差距。
走进农村,记者目睹到一个个新变化:全市完成新型农民培训4.9万人次、农民工技能培训6.8万人次,培训后就业率达80%以上;建成“村村通”公路1075公里,农村客运通达率达99%;建成深井工程119口,铺设各类管网3164公里,覆盖206个行政村,解决了45.95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实施了23个乡镇的农村清洁工程,覆盖到500个行政村;改造农村危房5801户、旧房26280户;建成户用沼气池15254个,大中型沼气工程16处。
五年民生新气象,基本公共服务更加均等。在民生工程的推动下,各级财政以公共化为取向、以均等化为主线,加快推进社会保障、基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的城乡全覆盖与均等化,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惠到广大城乡居民。
今天,淮南老百姓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城乡低保居民应保尽保,累计保障639.7万人次;城镇医疗保险和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100%,城乡医疗救助34.2万人次;全面建立城乡义务教育“两免一补”经费保障机制,完成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115万平方米,建设农村留守儿童之家531个;新建、改建、扩建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机构870个,建立居民健康档案173.8万份,建档率城市70%、农村73%;建成46个乡镇文化站、442个城市社区全民健身路径工程、249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
民生广覆盖,徐徐展开和谐的画卷:2010年以来,实现了全市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全覆盖;2010年9月在全市推开基层医改;2008年,我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现全市覆盖;提前两年实现了一村一室一乡一院、一街道一中心一社区一卫生站的目标;城乡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
民生广覆盖,四处呈现温馨的图景:全市城乡居民开始享受到低水平、广覆盖的基本医疗保障,“看病贵”问题有所缓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品费用平均下降49%以上;全市573个定点村卫生室实现100%门诊联网结报,实现了新农合门诊统筹;以“清洁乡村美化家园”示范工程为抓手,在全市500个村开展试点,基本实现了定点倾倒、专人收集、集中处理……
241万城乡居民沐浴民生阳光
从求实效看惠民之最——改善民生既要舍得投入,也要改革创新,完善工作推进机制
[民生数字]全市约241万城乡居民,从民生工程中直接受益。几年来社情民意调查结果显示,淮南城乡居民对民生工程的知晓度、满意度均在85%以上,新农合、五保户供养等项目更是达到了90%以上。
[民生纵览]聚焦民生工程,推进力度越来越大,领域越来越宽广,路径越来越清晰,办法越来越具体。
一大批工程类民生项目,在淮相继落成,并凸显实效。用工程化措施解决民生问题的新路子,再往前应该怎么走?
淮南不断探索建后长效机制,将工程类项目从建设为主向建管并重转变,不仅考核民生工程“建的怎么样”,还要重点考核“用的怎么样”。
《淮南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办法》在全省率先出台。我市每年制定相应的工程类项目管护办法,逐步建立起管养主体、责任、制度、人员、经费“五到位”的长效管养机制。2010年起,每年将民生工程管养资金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去年,市直部门出台了22个加强工程类项目后期管护办法。2012年,落实管养资金达2600多万元,其中,村卫生室458.4万元,农村安全饮水工程450万元,农村公路600万元。
完善工作推进机制,落实责任追究机制,建立督查评价机制……全市民生工程逐步迈向制度化、规范化。
——市妇联创新工作方法和模式,在县区开展留守儿童活动室流动图书行动。大通区开展了送书及体育用品进校园活动,采取一周一次借阅的方式。潘集区采取了图书流动爱心车的形式,把图书送进学校和村庄。
——田家庵区在全省率先制定街道民生工程考核细则。
——谢家集区开通居民医保热线电话。自8月初开通后,先后接受咨询200多人次,共为33人提供了政策享受引导服务,被老百姓誉为“居民医保110”。
——市人社局分期分批组织200余名大学生开展免费创业实训,通过大学生在网上组建模拟公司,体验创业过程。
——凤台县桂集镇“一事一议”覆盖率达100%,项目总覆盖112个自然庄。
今日淮南,已迈入科学发展、加速崛起的重要时期,也是全面转型、富民强市的关键时期。
这一切一切都在传递一个重要信号:民生工程捎来的满城春意,将愈来愈浓!
(记者 胡金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