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淮南要闻 > 描绘兴农惠民新画卷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加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营造直播带货良好生态
 重视城市发展新旧动能转换
 让“春申号”驶向更富文化认同的未
 跨越国界的“生命种子”,传递大爱
 协同创新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
描绘兴农惠民新画卷
【字体: 】 发布时间:2012/12/26 6:48:17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现代农业助推毛集实验区发生“由乡向城、由农向工”的历史性转变,使之逐渐成为皖北比较活跃的发展板块——描绘兴农惠民新画卷

  金秋时节,天阔气爽。记者行走在毛集实验区农村的土地上,下田头、入大棚、访农家、进企业,真切感受了毛集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劲势头:供港蔬菜、制种水稻,特色产业基地里人头攒动;白蓝集团、忠辉食品,“农”字号企业里机器轰鸣。

  善谋局——创新机制天地宽

  “要改变传统农业的弱质低效,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唯一的途径是转变发展方式,发展现代农业”。该区工委书记孙仰法言近旨远。

  发展现代农业,活力来自于机制。该区坚持改革推动、项目拉动、典型带动和配套驱动,揭开现代农业新纪元。按照市委、市政府“1+6”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要求,积极探索“土地银行”和“期货土地”等土地流转方式,推进整区土地流转。今年以来,该区土地规模流转率达到50%以上,引进和培植项目38个,包括餐饮休闲、生态园林、瓜果采摘等,把现代农业推上发展的快车道。

   重实践——探索模式春满园

  “农业完全靠工业反哺难以持续发展,必须让农业环节本身有钱赚,我们的各项发展都要立足在农业的增值和提升上。”该区管委主任张海虹深有感触。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该区探索了四种模式。一是发展绿色农业,重点抓了绿色水稻、绿色无公害蔬菜、水产品基地建设。二是发展观光农业,建成千亩以上农业观光园4个,百亩以上农业观光园6个。三是发展特色农业,白蓝集团的油炸山芋、宝光食品的虾仁等产品出口日本和韩国。四是发展循环农业,新华万头养猪场,推进种、养、加和污水处理一体化运行,实现了产业系统的良性循环。

  抓统筹——城乡发展惠民生

  “把沉陷区建成生态区,既是一道景观,更是一次革命,亩产收入超万元。”夏集镇绿馨园总经理梁仁永这样告诉记者。
毛集坚持“以规划为龙头、以道路为基础、以建设为重点、以产业为支撑”,统筹城乡发展。聘请安徽农业大学编制总体规划,形成资源要素的“集约式”互动。实施“村村通”工程,形成以高速公路和省道为主干线,以县道为支线,以乡村道为连接点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实施“新村建设”工程,建设示范村20个,占全区村居的46.5%。工业园总投资29亿元,11个项目建成投产,11个项目在建,形成了食品、机械、建材、服装等产业集群。

  强培训——提高素质壮筋骨

  在毛集,土地流转后“失地”农民的收益来路多了好几条:一是“租金”,二是“薪金”,三是“管理金”,四是“股金”,五是“补贴金”。有农机供合作社统一调配的农户,又增加一笔“使用金”。

  解决“三农”问题,关键是提高农民的素质。该区通过培训农民、转移农民、保障农民和富裕农民,提高农民幸福指数。开展农技培训达10余万人次,实施村改居,2.08万人由农民转为居民,实施城镇扩容,引导农民入住中心镇,保障性住房让转移农民“住有所居”,养老、医疗、社保、教育等公共服务初步实现均等化。农民“进社、进棚、进厂、进城、进店、进校”六进活动,全方位开辟就业增收渠道。

(通讯员 徐瑞成 记者 刘银昌)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