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来我市文化建设综述
淮南是一座有故事的城市,浓缩着亿年生命起源史、千年文化史,百年工业史和城市建设史。
这里楚汉遗存源远流长、五古一稀星罗棋布,千古奇书积淀厚重、典故传说耳熟能详,豆腐文化享誉中外、少儿艺术美名远扬,东方芭蕾世代传承、文艺精品层出不穷。
作为资源型城市决策者,五年来,市委、市政府面对“转型发展、可持续发展”这个时代命题,没有犹豫,矢志不移!将文化建设作为实现转型、加速崛起的一项重要内容和系统工程,摆在突出位置、科学规划设计、稳步推进实施,铺展开一系列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纵横延伸脉络,传递出文化强市建设的铿锵步履足音。
先进文化引领 凝聚思想动力
2009年7月,在整合我市各类讲坛、论坛基础上,淮南“舜耕大讲堂”正式开讲。三年来坚持制度化、规范化和三大特色定位,多次邀请国内顶尖专家学者来淮开展专题讲座,辅导帮助各级党员干部学习知识,开阔视野,交流思想,启发创新。
2010年至2012年,市直机关接连举办三届以营造书香氛围、打造学习型机关为主旨的“读书月”活动,通过机关各级党组织开展读书征文、演讲比赛、专题讲座系列活动,引导党员干部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营造重视学习、崇尚学习的浓厚氛围。
今年9月,淮南市第三届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正式拉开帷幕。活动旨在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充分展示我市广大群众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精神风貌,切实发挥道德模范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示范引导作用,进一步推动公民道德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提高。
……
文化发展建设,必须依从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指引,这是不争之事实。基于此深刻认识,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用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广泛开展“创先争优”、“保持党的纯洁性”、“书记带头大走访”、“精神文明十佳人物评选”等学习教育实践和文明创建活动。
通过一次次深入学习、交流、评比、宣传,引发观念的碰撞,促进理解的升华,树立学习的典范,激发起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创业干事的热情和学习热潮,我市也先后涌现出王鸿雁、王世杰、汪雪艳、徐明宏、汤贯方、陈洪贵、孙明霞等一大批先进人物和道德模范。
在先进文化的正确指引下,促进社会文明和谐已成为淮南市民的普遍共识和自觉行动。全市上下通过深入开展各类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先后获得了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等多项殊荣,连续六届蝉联全国双拥模范城,创建了一大批国家和省市级文明单位、乡镇、社区。
文化照亮民生 幸福指数提升
翻开淮南文化事业发展建设的“成绩单”,一组令人欣喜的数字跃然眼前。
2008年以来,全市广播电视覆盖率达100%,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46个、农家书屋713个,投资3亿多元、建设面积4.5万平方米的淮南市文化艺术中心正加紧建设;“大地欢歌”社会文化展示活动从2008年的5大板块拓展至11个,举办大型文化活动32场,乡镇和社区演出逾3000场;从2011年起,全市公共图书馆和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博物馆等文化机构服务标准不断提升,文体活动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截至2012年,我市先后收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1件、省“五个一工程奖”10件,获省(部)级奖项292个,少儿艺术获国际、国内大奖达100余个……
数字反映的,是我市文化发展建设取得的骄人成就。数字背后凸显的,则是市委、市政府推进文化发展、普惠城乡居民、提升幸福指数的施政主张。
五年来,我市以基层文化阵地建设为重心,积极争取上级扶持,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强力推进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民生工程建设,逐步建立起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层文化服务网点覆盖到全市所有的乡镇、村和社区。现在的淮南,农民文化节、网民文化节、社区文化节、老年艺术节、少儿艺术节等各具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贯穿全年、遍布城乡,形成每周有活动、每月有演出、人人都参与、处处都欢乐的生动局面。
独特的文化资源、厚重的文化底蕴,鲜明的文化特色,也为淮南打造文化品牌赋予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近年来,我市加大对本土特色文化的宣传、研究和发展,力打《淮南子》、豆腐、花鼓灯、少儿艺术、旅游文化“五张牌”。精心打造出“中国节庆十大品牌”之一的中国豆腐文化节,被誉为“安徽第三大特色文艺”的淮南少儿艺术,跻身“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凤台花鼓灯艺术,已成功举办七届的《淮南子》全国学术研讨等一大批极具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文化精品工程,以及淮南市歌《太阳家园》、花鼓灯情景剧《淮调》等富有地方特色、深受群众喜爱的文艺精品力作。
产业催生后劲 改革激发活力
文化产业作为低碳、环保的绿色经济,已成为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增长极。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强烈意识到,要把文化“软实力”转化为经济“硬支撑”,必须依托文化产业的规模发展。自2008年起,我市便将文化产业列入全市九大支柱产业之一,不断加大政策资金扶持,科学谋划梳理发展思路。
2010年,我市制订《建设文化强市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意见》,指明文化强市建设思路和任务。2012年2月,市委、市政府以一号文形式,出台《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历史文化名城的决定》,明确提出建设历史文化名城的奋斗目标。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也从最初每年300万增加至2000万。
市委宣传部在《决定》出台后,迅速行动、积极谋划,邀请承担过2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立项课题、完成过江苏省及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南京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来淮,为我市量身设计文化产业中长期规划,并多次组织专家论证,4次提出修改意见,最终于11月顺利通过专家组评审。
规划从分析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形势入手,科学提出我市发展目标、战略思路、发展任务和空间布局,建议采用优先发展优势行业、做精做强特色行业、积极培育新兴行业的策略,力争逐步形成以重大项目带动为驱动力,以政府引导和城市品牌营销为牵引力,三大层级分步实施的发展模式。科学、严谨、高标准的规划和配套措施,必将为我市文化产业加速发展注入源源不竭的正能量。
文化产业要发展壮大,文化体制改革是必由之路。
2009年,市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按照省委制定的改革“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全面吹响改革“集结号”,打出强有力的“组合拳”,确保了改革的有序、强势推进。当年,我市便顺利完成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三局合一”,市、县广播电视台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相继组建成立,国有文艺院团、电影公司、电影院完成转企改制,淮南日报社发行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2011年和2012年,我市连续两年被中宣部、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和新闻出版总署授予“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称号。
改革盘活了存量,释放了能量,也为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增添了无限活力。截至2012年,全市已拥有各类文化企业1179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家,省级示范基地2家;“十一五”以来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超过20%,2011年达12.5亿元;全市文化产业注册资金量较5年前增长319.5%。
五年来,我市通过加强对蔡楚文化、豆腐文化等资源的开发利用,推出了《淮南子》文化园等系列观光旅游项目;通过扶持花鼓灯、少儿艺术等特色文化,进一步拓展了演艺市场,辐射带动艺术培训、教育等相关产业链式发展;通过推动文化与高新技术融合,推出安徽首部大型动漫系列片《淮南子传奇》,该片于今年4月成功登陆央视并获中国动漫最高奖美猴奖;通过发挥中国豆腐文化节等节庆平台作用,加强与省内外知名文化企业合资合作,促成了焦岗湖影视基地等多个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在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今年年底,总投资达60亿元的淮南志高文化科技动漫产业园也将试营业。
文旅融合发展 开启绿色引擎
建设历史文化名城,对于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和品位、促进旅游经济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自2008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走文化兴旅之路,以加快项目建设、彰显文化特色为导向,深入挖掘煤文化,开发淮河文化,传承楚汉文化,弘扬豆腐文化,推广少儿文化,努力将我市的“文化优势”转化为旅游的“金字招牌”,不断推进特色文化资源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为旅游经济发展开启了新的绿色引擎。
——五年来,我市在修编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十二五”规划的基础上,先后开启或完成红色旅游、淝水之战遗址公园、春申君战国文化园、史院盐运文化古镇等规划编制,精心储备了“梦回淮南国”实景演艺、李郢孜伊斯兰风情文化街区等一批重点文化旅游项目。
——强力推进“千亿文化旅游振兴工程”,积极打造八公山历史文化、志高—哈米王国时尚动漫、焦岗湖休闲度假、春申湖楚文化等旅游景区。目前,焦岗湖影视城一期、淮南子文化园二期、八公山文体中心等重点项目已竣工;志高神州欢乐园、奥体公园、文商城旅游综合体、焦岗湖影视城二期等项目正加紧建设。
——自2009年以来,我市先后邀请中国作协会员、国内知名记者、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来淮开展采风、考察、讲座活动,扩大淮南旅游影响;高品位策划制作了一批淮南旅游地图、贺卡、丛书和宣传片,创意宣传旅游精品;与央视、《中国旅游报》、《安徽日报》、《新安晚报》等国家和省级媒体长期开展合作,开展推介活动。
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也为我市旅游产业发展带来巨大效益和生机活力。2007年至2012年,我市旅游接待游客快速增长,从年度330万人次增加至1100万人次;年度旅游总收入翻了近两番,从12.18亿增加至47.5亿,占全市GDP的5.9%,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回溯辉煌五年,我们欣喜而自豪;展望崭新未来,我们振奋又期待。今天,党的十八大已绘就宏伟蓝图,市委、市政府《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历史文化名城的决定》指明了文化前进的方向,我们坚定相信,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的春天就在眼前!
(记者 陈崇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