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淮南要闻 > 四变破解第一难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加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营造直播带货良好生态
 重视城市发展新旧动能转换
 让“春申号”驶向更富文化认同的未
 跨越国界的“生命种子”,传递大爱
 协同创新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
四变破解第一难
【字体: 】 发布时间:2012/12/24 6:57:55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近年来,我市人口计生工作实现了由管理为主向注重服务转变、由服务育龄人群向服务计生家庭转变、由一次考核定调向季度警示告诫转变、由控制人口数量向服务发展大局转变,初步探索出了具有淮南特色的人口计生工作新模式——四变破解第一难

      2006年以来,我市连续6年同时荣获“安徽省人口计生工作先进市”和“安徽省城市和流动人口计生工作先进市”称号;2011年,全国人口计生户外宣传现场会、第二届“全国十佳自强女孩”揭晓颁奖晚会先后在我市成功举办;去年市人口计生委被人社部和国家人口计生委联合评为“全国人口计生工作先进集体”……

      一张张证书,一份份荣誉见证了我市人口和计生工作几年来取得的可喜成绩。成绩的背后,是我市人口计生工作创新思维引导下转型发展的坚实步伐。

      近五年来,我市人口计生部门秉持和谐计生理念,以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为目标,坚持“四个转变”,主动将工作融入到经济社会和民生事业发展大局之中,通过加快事业发展方式转型,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有力促进了人口计生各项事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人口环境。

      真情关怀:变“硬约束”为“优服务”

      【现场扫描】置身于八公山区惠民社区城市生活e站, e智空间、亲子活动室、家庭生活指导室、文体活动室、沈莉调解室、南塘剧社、残疾人康复服务站七大功能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设施,温馨舒适的环境,再加上热情服务的志愿者,吸引了不少居民前来。“我们在这可以读书看报,锻炼身体,聊聊家常,生活充实了很多!” 55岁的顾大爷虽然腿部患有残疾,但是他每天都会前来e站转转。

     【举措盘点】我市创新思路,改变过去“以管为主”的传统方法,推动人口计生工作由管理向服务转变,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不断搭建新平台,满足育龄群众对人口计生服务的新需求。

      城市生活e站就是由人口计生部门牵头、整合各部门资源搭建的一个人口计生公共服务新平台。去年以来,我市已建成各具特色的城市生活e站14家,其中省级命名的6家,市级命名的8家,市、区、街道三级投入资金达900多万元。目前有10多个社区城市生活e站正在建设中。

      为了全面提升计生优质服务水平,我市逐步强化“软硬件”建设。2008年以来,投入7922万余元建设人口计生服务阵地,全市51家县区站、乡所及592个村室截止2010年底全部实现标准化、标识化建设。与此同时,我市还积极探索建立以家庭为中心、覆盖全人口和生命全过程的人口和家庭公共服务体系,依托社区和服务机构拓展服务领域,面向计生家庭提供计划生育、生殖健康、优生促进、儿童早期发展指导、青少年健康人格教育、老龄服务、药具发放、随访等服务,以期形成“家庭生命周期服务链”,提高计生家庭的幸福指数。

      “见了怕,走了骂,当面还得说好话。”这是过去一些人对计生干部的评价。如今,我市群众这样赞扬计生干部:以前围着数字转,和我们“背靠背”;现在围着群众转,和我们“心连心”。

       构建和谐:变服务“育龄群众”为服务“计生家庭”

     【事件扫描】凤台县顾桥镇临淝村村民刘士伍、过玉侠夫妇家因为是两女结扎户,在临淝村采煤沉陷安置新村建设划分宅基地时享受了多一份宅基地的优惠政策,“村里像我们一样多得一份地的计生家庭有70多户,都是沾了计生优惠政策的光!”多分了好几十平米的宅基地面积,刘士伍非常高兴。

      【举措盘点】“不能单就计生抓计生,只有把完善家庭发展政策、促进家庭和谐幸福放在首要的位置,才能从根本上抓好人口计生工作。”市人口计生委王天安主任向我们道出了人口计生部门的共识。我市不断出台和完善保障措施,解决计生家庭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让奉献者有回报,让少生者得实惠,让困难者被救助,切实促进了计生家庭和谐幸福。

       2009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创立了市级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制度,并与国家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特别扶助制度共同形成了具有淮南特色的“计划生育奖励三项制度”。2010年,我市又在全省率先出台《计划生育家庭权益保障办法》,建立健全侧重家庭发展的利益导向政策,让计生家庭在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险、合作医疗、教育培训、扶贫开发、调整承包地、房屋拆迁、采煤沉陷区搬迁安置等方面优先优惠享受相关政策。一组数据显示,2008年以来,全市共发放各类计划生育奖励金、补助费等高达8000余万元,直接受益人群达50多万人/次。

      近年来,我市启动实施“宜家工程”,努力打造“十二五”时期淮南人口计生工作的新品牌。通过推进人口文化宜家,促进家庭婚育文明;推进公共政策宜家,促进家庭发展富裕;推进生命关怀宜家,促进家庭和谐幸福;推进社会管理宜家,促进家庭权益维护,并围绕“四个宜家”实施十六项工程,力争为计生家庭提供全方位综合服务。

      创新机制:变“突击抓”为“过程管”

     【数字见证】2008年4月,我市在计划生育“月积分”制度的基础上,探索建立以“月提示、季预警、年考核”为核心的人口预警制度。经过5年来的不断实践,我市每年4次人口预警的分值已经从全年考核权重的40%提高到了现在的80%。

     【举措盘点】按照“定期分析、及时预警、限期整改”的原则,我市每季度初根据年度工作要点和阶段性工作要求,发布人口预警方案;在季度结束后,对乡镇、街道进行综合排序,对后进单位按照“红、橙、黄”三色预警标准分别标示相关预警等级,并发布人口预警专报,督促被预警单位限期整改。通过合理划分考核区域、科学设置考核指标、改进考评方法等,今年我市又对省考核县区和非省考核县区的乡镇进行了分类考评、预警、排序和奖惩,进一步完善了考评办法。

      我市大胆创新,改变了过去人口计生工作突击加补救的被动工作模式,建立了“季度预警”工作法,由重考核结果转为重过程管理,促进了人口计生工作关口前移,重心下移,营造了既争先又求实的工作氛围。

      服务大局:变“数量控制”为“均衡发展”

     【动态信息】今年,我市与安徽大学联合开展了“淮南市人口发展功能区规划研究”,并于9月份取得了初步研究成果。这项研究通过全面系统地分析不同县区、乡镇人口发展的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条件,科学划分了全市人口发展功能区的分布与范围,提出了人口聚集区、人口稳定区、人口收缩区、人口限制区等不同功能区人口发展的定位与方向。

     【举措盘点】我市近些年的人口出生总量在2.5万—3万之间波动,人口的密度更是位居全省前列。为了“统筹解决人口问题, 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市人口计生部门紧扣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主题,积极开展一些基础性研究工作,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

      通过与安徽大学联合开展市域人口发展功能区研究,我市将进一步制定不同功能区的人口相关政策措施,引导人口合理分布,促进人口均衡发展,有效对接“两型”城市建设。同时,全市各级人口计生部门积极利用市人口学会这个平台,组织学会理事和会员,针对我市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流动人口计生管理难、社会抚养费征收难等问题,围绕资源型城市转型中的人口问题研究、如何建设人口文化等课题展开了研究探讨,为市委市政府的决策提供了参考。

(记者 何婷婷)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