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 “两型城市”建设目标,以大创业、大发展、大提高为主攻方向,以提升速度、扩大总量、提高质量为重点,全面实施“4511”腾飞计划,民营经济取得了显著成绩。预计到2012年底,全市新增民营企业1500余户,总数将达近万户,实现增加值275亿元,同比增长20%,吸纳城乡就业人员达24万余人,占全市城镇就业总人数的70%以上。
今年以来,宏观经济形势复杂,下行压力较大。为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市政府于4月份出台了《关于促进中小微工业企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制定了26条具体的扶持措施,建立了全市民营经济联席会议制度;同时,将国九条、省30条印成小册子送到企业,帮助企业及时了解中央、省、市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措施。市经信委、财政、人社、科技工商等部门也出台了相关配套政策,市政府领导和市直有关部门集中开展了赴企业调研、帮扶活动,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发展环境。
为促进民营企业快速发展,我市积极打造科技创新平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和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建立淮南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目前,全市共有省级民营企业技术研究中心4家、市级7家;高新技术企业45家,高新技术产品157个。与此同时,我市进一步完善了民营经济融资体系,出台了《淮南市诚信工业园区建设实施方案》、《淮南市经信委和淮南市通商银行信贷支持中小企业融资活动实施方案》,积极探索集合票据和集合债券发行工作,积极引导和支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上市融资。我市还积极整合各类信用资源,打造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和金融服务平台。今年11月,淮南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大厅正式揭牌运营。目前,全市已建成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窗口一家,市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机构5家,中小企业培训基地12个,各种协会、商会50多个。
开展民企对接活动也是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截至2012年11月底,我市与全国知名民营企业签约的114个合同项目中已有102个项目开工建设,投资总额384.7亿元,开工率89%,累计完成投资145亿元,位居全省第7位。38个意向协议项目中有21个转化为合同类项目,完成投资32.4亿元。
(记者 武春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