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城市管理工作五年综述
徜徉在淮南的城区道路上,干净宽敞的路面,整洁有序的店铺,错落有致的树木,悠闲散步的行人,组成了一幅和谐生动的立体画面。天空变蓝,道路变平,环境变美,安全变好……共同的家园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让广大市民共享着改革发展的巨大成果。
城市的管理,不仅关系到千家万户居民的生活,也关系到整个城市的形象。伴随着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大提速,淮南的城市管理也在推陈出新:示范创建、专项整治、管理创新、平安建设、素质提升……从细微处入手,实施城市管理体系的社会化、市场化、数字化、精细化、常态化,一座“洁净、安全、和谐”的宜居新城正在崛起。
“利剑”出鞘,“平安淮南”谱写和谐乐章
在家安全、出门放心是老百姓共同的生活愿望,社会和睦、秩序井然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这些成为“平安淮南”建设者们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
在城市管理的脚步中,全市公安机关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排查整治治安混乱地区和解决突出的治安问题,并不断提高打击和整治工作的针对性,一直是“平安淮南”建设的工作重点。
以打黑除恶为龙头,全市公安机关先后组织开展了命案侦破、清网、打击“两抢一盗”专项行动、打击假币犯罪、打击传销犯罪等一系列专项打击整治行动。全市命案发案率逐年下降,命案破案率始终保持95%以上。5年来,全市共立刑事案件54729起,破获各类刑事案件25895起;全市共抓获犯罪嫌疑人11275人,提请批准逮捕7738人、刑事拘留10036人、移送起诉9589人、劳动教养1154人、治安拘留7768人。其中打掉恶势力团伙119个,破获各类刑事案件1014起,依法判决783人。
2008、2009、2010年全市刑事发案总量始终保持下降态势,同比分别下降1.8%、1.2%和0.6%。特别是自去年年底以来,全市各级公安机关在全市范围内相继开展了“平安一号”、“平安二号”、“平安三号”系列专项行动,集中解决当前治安存在的突出问题,成功破获“2012.4.1”系列杀人抢劫案、“2012.7.19”部级毒品目标案件等一大批重大刑事案件,有效地震慑了犯罪。专项行动期间,全市盗抢案件明显下降,八类案件同比下降,社会治安明显好转。
2012年以来,在大力开展严打整治的同时,全市公安机关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全面推进打、防、管、控一体化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同时严格推行两级机关民警巡逻制度,与特警、交警、派出所民警等几支专业巡逻力量形成互补,在全市形成“点线面”结合、整体覆盖的网络化防控格局,较好保持了全市治安状况的持续平稳。
“金盾”闪烁,让幸福充满每一个角落
这是一支钢铁的队伍,金盾神威,打击犯罪;这是一个战斗的集体,忠诚奉献,服务人民。
5年,1800个日日夜夜,弹指一挥间!展开5年画卷,点点浓墨重彩,饱蘸心血汗水:
为期3年的“三基”工程建设综合考评,名列全省第1;
2008年的奥运圣火传递安保工作,淮南实现了“最安全、最喜庆、最圆满”,受到北京奥组委官员的称赞,被时任省委书记王金山同志誉为“2008年上半年淮南工作两大亮点之一”;
创新民爆物品安全监管工作,得到张德江、孟建柱等中央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并在全国推广经验。
2012环中国国际自行车赛(淮南段)重大警卫任务中,全市公安机关分兵投入,科学布警,确保了赛事圆满成功,受到赛组委和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
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人民群众的满意程度作为衡量平安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准,是“平安淮南”建设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
“大走访”开门评警、“三访三评”、“我身边的爱民模范”等活动如火如荼;互联网警务亮点频现;网上公安局、“一站式服务”等大量便民利民措施有声有色……
从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入手,我市公安不断推出便民利民措施:
春节期间集中开展为返乡群众换发“二代证”工作,为高考学生办证开辟绿色通道,五年以来共为老、弱、病、残,长期瘫痪在床的特殊人群500余人上门办理二代证;为200余名弃婴办理了入户审批手续;办理各类户口准迁证3000余份,解答群众来访来电6000余次。
“红色的警灯闪起来,群众的心里亮起来”。这是许许多多淮南市民的切身感受。吴师傅是出租车夜班司机,说起淮南警察夜巡他打心眼儿里高兴:“在城区任何一个地方都能看见警察和警车,心里感到格外的踏实、安全,家人再也不用为我担心了……”
“组合拳”打出“混合动力”,城市管理水平有效提升
建立全市统一的指挥调度机制,形成部门沟通协调机制,完善系统内部运行机制,健全外部监督体系……从2008年开始,通过实施一系列的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我市初步形成了“属地管理、重心下移,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城市管理新局面,推动了“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大城管格局进一步形成。
五年来,我市以治脏、治乱为突破口,采取加强日常管理、实施综合治理、开展专项整治等方式,努力做好对重点部位、重点区域以及热点、难点问题的管理,全面整治脏乱差现象,创建了干净、整洁、文明、有序的市容市貌。
按照统一的标准,我市对主城区640余处饮食摊点实施规范化治理,做到限时、定位、规范、有序。
按照“上下一条线、前后一个面、晚上看得见”的要求,我市依法查处和拆除不符合城市容貌标准的招牌、灯箱、条幅、布幔等2万余处。
与交警部门联合在主城区适当区域设置临时停车场(位),依法制止、查处违法侵占人行道乱停放现象6万余起;
推行清洁运输管理制度,及时制止、查处违章超载、抛洒车辆,及时查处噪音扰民、占道堆放、烟尘污染、占道毁绿等案件,受到广大市民的普遍欢迎。
淮南市容的变化,一个重要的幕后功臣就是数字化城管系统,将淮南的城市管理推进到了数字化时代:300个视频监控探头,160个车载GPS设备,1208个网格,建成了实景三维系统地理信息基础数据库,覆盖淮河以南四个城区,给城市安上了“千里眼”和“顺风耳”,极大促进城市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
2009年,我市东部生活垃圾无害化卫生填埋处理场建成运营,集中处置田家庵区、大通区、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山南新区生活垃圾,日处理量约500吨,实现了我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零”的突破。
2010年以来,我市购置环卫机械化作业车辆达到142台,实现了从“大扫把”向“洗扫王”的跨越。“5+1”机械化作业模式,实现对全市565万平方米、25条主次干道机械化洗扫综合作业,机械化清扫率达53%,位居全省前列。
“大城管”悄然形成,公众参与成为“新生力量”
23岁的朱喻姑娘对淮河大道再熟悉不过了,每天从早7点到晚9点,她和同伴们都要在这条道路两边来回巡查多次,作为淮南市城市管理的文明劝导员,她的职责是负责这条道路两侧环境的整洁有序。
2010年末,淮南市启动城市道路管理市场化试点,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模式,引进企业参与和提供城市管理服务,中心城区的30条主干道的流动摊点、占道经营、乱悬乱挂等违规违章行为的劝导服务“业务”“外包”给符合资质的企业。
微笑、真诚、文明,朱喻和她的伙伴们坚持在城市管理的最前沿,通过不断磨合、交流,最终赢得了大家的理解与支持。她们日复一日、风雨无阻地巡查在车水马龙的大街两侧,脏了我一人,美了一座城。
“我们确立了‘人民城管、文明城管、快乐城管’的理念,就是要打出淮南城管品牌。”我市城管部门负责人表示。
在全省率先注册成立“城管志愿者协会”,吸纳市民志愿参与城市管理,我市将“人民城市人民管”的理念转变为生动实践。2012年5月30日上午,淮南市城市管理志愿者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会议选举产生了市城市管理志愿者协会第一届理事会。
协会成立后,市城乡建设委员会、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平凡爱心车队等单位已申请加入协会。目前,共招募单位会员62家,个人会员11000人。
目前,全市已有近3000名志愿者登记在册,更多的人在积极报名。城管志愿者中既有发挥余热的老同志,也有工作繁忙的中年人,有风华正茂的莘莘学子,还有全家总动员、齐上阵。他们散布在全市大街小巷,清理垃圾、疏通道路、宣传劝导、扶弱助残,成为淮南市一道流动的风景线。
秉承“人民城市人民管,管好城市为人民”的城管理念,广大城管志愿者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热情参与,共同努力,“你出力,我出力,城市管理齐努力;你添彩,我添彩,五彩淮南更精彩”的浓烈氛围业已形成!
城市管理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我市坚守“畅通、靓丽、文明、安全、和谐”的目标,树立“应急与谋远结合、治城与育人并举”的理念,创新城市管理体制,完善长效管理机制,把淮南打造成和谐之城、生态之城。
(记者 柏松 张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