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岗镇陈巷村美好乡村建设纪实
“规划整齐的楼房住宅新颖别致,赏心悦目的草坪花木郁郁葱葱,设施完备的文体场上生龙活虎,热闹非凡,随便走进哪一家,水泥院落,节能锅灶,水冲厕所,新生活气息扑面而来……”如今,像这样的景致在大通区九龙岗镇陈巷村九龙农民新村随处可见。九龙农民新村,从外观设计到内部设施,都让人想到“别墅”这一概念,而这里的确是让农民“买得起,住得下”的新家。虽然已是寒冬时节,但九龙农民新村却洋溢着春天般的温暖。
陈巷村位于大通区九龙岗镇西部,南倚舜耕山,西与淮南农场、大通街道、洛河镇林巷村及胡圩村相邻。全村11个村民组,总人口3016人,耕地2100亩。334省道、九大路贯穿村中心,西距市中心仅5公里,区位优势明显。随着淮南市东进南扩战略的实施,顺发泽润园项目、淮南国际汽车商贸城项目、 鑫奶牛园项目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落户该村,现已逐渐发展成为九龙岗镇城镇化发展的排头兵。大通区工业新区一期占地300余亩,入园企业22家;顺发泽润园项目一期16万平方米住宅已竣工销售,二期10万平方米正在报建;总投资30亿元的淮南国际汽车商贸城项目,一期124亩土地已完成招拍挂,征地拆迁正在进行,项目安置房将于年底启动建设。
改善居住环境 展示发展新气象
美好乡村建设重在惠及民生。九龙岗镇陈巷村以村庄建设、环境整治为美好乡村建设的突破口,结合区、镇重大招商引资项目的实施,大力改造村内环境,提升村内公共服务水平,成效明显。万向泽润园投资7800万元建成的“九龙农民新村”, 成功安置了791户村民,卫生室、文化广场、“七通一平”,设施齐全。随着国际汽车城项目拆迁工作的接近尾声,按照超前谋划的要求制定了“陈巷新村”安置区方案,安置工程现已顺利开工,届时一个比“九龙农民新村”设施更齐全、更完备的现代化农民小区将展现在大家面前。陈巷村在规划建设新村的同时,不忘对老村进行改造,投资17.5万元对老村的村内道路和排水进行了大规模整修,全村的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调整产业结构 唱响发展主旋律
因地制宜加快发展特色农业,是实现农业结构调整、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陈巷村在建设美好乡村的进程中努力做到了生态环境修复与培育增收产业同步推进。立足塌陷区综合治理,紧紧把握生态恢复与开发的有利时机,加强土地资源的整合与利用,大力发展园区经济和特色农业。初步解决了群众搬迁后增收乏力的问题。凭借大通工业园区提供的多个就业岗位,许多农民实现“到工业园上班、回新农村居住”的愿望。以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核心,积极鼓励村民发展特色农业种养殖业,发展现代城郊型农业,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结合本村的特殊地理环境,在沿舜耕山北坡已初步建成千亩油桃基地;在九矿塌陷区投资1200万元复垦了近500亩良田,建成了规模化蔬菜基地;村里还积极利用退耕还湖开挖的近600亩的人工湖水面发展水产养殖业,以优质鱼类为主,改“普养”为“精养”,拓展“精养”水面,如今变成了精养鱼塘、垂钓中心和开放的游泳场所;占地60亩的 鑫奶牛园项目已于2010年建成并投入使用。
培育新型农民 促进文明新风尚
为进一步推进陈巷村美好乡村建设,提高广大农民群众自身文化素质和发展生产本领,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促进农村形成团结互助、融洽和谐的良好文明新风尚。陈巷村围绕本村优势主导产业和“一村一品”发展需求,邀请农技专家,根据农时季节和农民需要,深入田间地头,对农民进行作物栽培、果蔬管理、病虫害综合防治,配方施肥等技术培训,现场解决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逐步提高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技术本领和发展生产的能力。通过开展“好媳妇”评选,积极组建业余文艺宣传队,编排具有地方特色的文艺节目,广泛开展“讲文明、讲卫生、讲科学、树新风”宣传活动,引导农民群众树立文明意识、健康意识、卫生意识、节俭意识和正确的婚育观、消费观,移风易俗,净化乡风,唱响时代主旋律,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改变农民精神面貌,促进文明新风尚。
经过实践和探索,陈巷村已经初步探索出了一条美好乡村建设的路子,以九龙农民新村为代表的一个个文明生态新村将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托起美好乡村的新希望。
(通讯员 张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