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淮南要闻 > 创新社会管理 沐浴法治阳光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加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营造直播带货良好生态
 重视城市发展新旧动能转换
 让“春申号”驶向更富文化认同的未
 跨越国界的“生命种子”,传递大爱
 协同创新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
创新社会管理 沐浴法治阳光
【字体: 】 发布时间:2012/12/19 0:05:54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五年来我市社会管理创新及依法治市成效显著

      如何应对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诉求多样化、各类矛盾和社会管理问题增多所带来的挑战,实现社会管理与经济增长齐头并进,开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境界?

      以人为本、服务为先!我市直面现实问题,回应人民关切,积极探索创新社会管理思路,变革体制机制和方法手段,破解社会管理难题,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在“上面千条线、下面一张网”的社会管理新格局中,我市不断推进依法治市,在社会各界弘扬法治精神,构建法治淮南,让城市运行更有序、社会发展更和谐、群众生活更幸福!

      “一网打尽”,构建社会管理新格局

      社会管理是老话题,也是新课题。在日益开放、动态、信息化的社会环境中,创新社会管理显得十分紧迫而必要,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社会管理格局,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

      探索,需要坚定的信念、攻坚的决心和开拓的勇气。2009年9月,我市积极开展了维稳综治网格化管理的探索实践,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得到了社区基层一线工作人员的欢迎和积极参与。

      作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有效举措,2010年6月,网格化管理开始延伸推广到我市社会管理的各个领域,从维稳综治“小网格”走向了社会管理“大网格”。

      2010年10月份开始,市综治办与淮南电信公司合作,投入180万元,研发了“淮南市网格化管理服务综合信息及应用系统”,2011年8月,系统正式上线运行,该系统平台共有基础信息、日常工作、服务办事、互动交流、研判分析、考核评估、系统管理七大功能模块。维稳、综治、治安、司法、民政、劳动、社会保障、计划生育、卫生、信访、党建等工作全部纳入网格,实现了对“人、地、物、事、情、组织”社会管理各要素的全覆盖服务管理。

      几年来,市综治办、市民政局、市人社局共同努力,逐步建立起市、县(区)、街道(乡镇)、社区(村)四级网络平台,全市786个社区(村)按照300户左右的标准划分责任网格3282个,整合基层人力、物力、信息等资源,以网格为单位,开展管理与服务。

      如今,全市4725名网格责任人都能做到本责任网格内的基本情况“一口清”;知晓网格内每个住户家庭成员基本情况及社会关系、知晓家庭经济状况、知晓家庭人员遵纪守法情况;清楚辖区就业情况、重点人员情况、困难群体情况;掌握辖区基本概况、社情动态和各类积极分子发挥作用情况。遍及社区每个角落的“数字网格”,链接上城市中枢,实现“点对点”动态、实时管理,为淮南社会管理注入新的内涵。

      “一网情深”,服务群众实现无缝对接

      每隔几天,八公山区建东社区网格员张玉峰都要来到社区居民家中走访,他的工作舞台,就是本网格内的居民,大到传达国家政策,协助打击犯罪,小到窨井盖子维修,解决居民日常不便,无所不包。用他的话来说:只要嘴勤点,腿勤点,手勤点,就能第一时间掌握上报社情民意,第一时间排查化解矛盾纠纷,第一时间提供服务。

      从以往等群众上门办事,到如今每天网格员出门“找事”,“网格化”打破了基层社区工作人员的业务分工和身份限制,他们既是计生专干,也是治安专管员;既提供劳动就业,也服务低保医保。他们带着感情服务居民,畅通了群众诉求渠道,拉近了群众与组织的距离,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有话跟我说、有事找我办、有难找我帮”的工作理念,让广大市民倍感温暖。

     变“坐等群众上门”为“主动下去服务”,网格化管理工作改进了干部作风,畅通了群众诉求渠道,拉近了群众与组织的距离,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管理关口的前移,让服务的重心下沉,网格内各种大事小情尽在掌握之中,实现了矛盾纠纷由事中处置、事后维稳向超前预防、事前维稳的模式转变和“个案”调处到“类案”解决的转变。

      创新社会管理方式,实施网格化服务,搭建起覆盖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网格责任人五级的社会管理网格化创新工作平台,夯实了社会稳定基础,真正实现对社会管理要素广覆盖、底数清、情况明,电子化、信息化、便捷化,极大地提升了基层社会管理工作水平和工作绩效。在网格中,各类重点管理人员也准确定位,完全纳入网格管理视线,便于更好地了解情况、掌握动向,降低了重点人群的违法犯罪率,提升了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

    “网住民情、网住事情、网住真情!”利用网格化平台,淮南市广大社区网格员带着感情抓管理,带着真情去服务,切实解决群众所盼、所想、所愿之事,有效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

      “浇灌工程”,法制雨露润物细无声

      自“五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开展以来,我市各级各部门按照“五五普法”的总体部署,紧紧围绕全市工作大局,以创新的思路开展普法工作,全社会的法律素养明显提升,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组建安徽首家“律师公证新农村建设法律服务团”、全国首家公证介入村(居)换届选举、安徽首个普法卡通形象“普法小信使”面世、建成安徽省首家村级司法行政工作室、开办安徽省首家社区“法律诊所”、在全省率先创办农民法制学校、制作安徽省首份“法制宣传套餐单”,淮南市普法依法治市七项首创在全省引起了广泛关注!

      在省里“法律六进”的基础上,我市增加了“法律进家庭”活动,形成了“法律进机关”、“法律进乡村”、“法律进社区”、“法律进学校”、“法律进企业”、“法律进单位”、“法律进家庭”的法律七进活动载体,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近年来,我市以“法润淮南 共创和谐”主题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为载体,不断加强法治文化建设,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以法治文化引领法治淮南建设。目前,全市成立了普法讲师团8个,普法志愿者队伍65支,800多名普法志愿者活跃在城乡。在机关、村居、学校、企事业单位、集贸市场、广场、公园,135个普法主题公园、法治文化长廊、普法宣传街(墙、栏),420个法律图书室(角),280余所法制学校,22个法制教育阵地,正向全社会宣传法制意识。

      在普法工作的有力促进下,依法维权的多了、违法上访的少了,信“法”的多了、信“访”的少了,对政府行政行为支持、监督的多了,投诉、埋怨的少了。依法行政的服务意识、文明意识和能力水平明显增强,违法违纪行为明显减少、上访投诉明显减少、行政诉讼败诉(复议变更)明显减少。实现了行政执法理念由“依靠行政手段”向“依靠法治手段”的转变;行政执法行为由“重实体轻程序”向“程序实体并重”的转变;行政执法管理由“重执法轻服务”向“执法服务并重”的转变。

     “良规方圆”,崛起之路的法治保障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实现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离不开良好的法治环境,良好的法治环境是我市多年来大力推进依法治市工作的结果。五年来,市委、市政府努力践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市工作呈现出扎实有效、全面推进的良好局面。

      过去的五年,我市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任务,将安全、土地、规划、环保、节能、规范政府行为等一批涉及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城市大建设、民生工程、环境与资源保护等方面的立法作为重点,共向市人大常委会提交地方性法规议案12件,制定修改政府规章17件,这批符合我市改革创新和现代化建设实际,具有淮南特色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有力地促进了我市各项事业的进步,为我市科学发展提供制度支持。

      为切实提高政府行政决策水平和质量,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合法化,加快淮南崛起,我市制定了《淮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行政决策机制建设的实施意见》,科学划定政府自身重大行政决策的事项范围,明确了科学民主依法决策的基本原则、基本制度和实施程序,健全了行政决策的监督体系,强化了决策的责任追究,依法、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正在形成。

      为进一步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办事效率,我市通过深化行政许可审批制度改革,加强行政审批事项的管理,规范行政审批程序和行为,实现了许可审批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2007年,市政府政务中心推行窗口首席代表制,实现了审批关口前移,审批和便民项目共减少环节92个,审批时限普遍压缩三分之一以上;推行企业注册“一表制”,申报手续减少了80%以上,审批时限由9个工作日减少到最快2个工作日。

      2009年,政务中心推行“两集中、两到位”改革,共归并审批服务项目249项,全部进入窗口办理,比原进驻中心的项目新增76项,增加了69%;项目“一审一核”比例达70%。

      2010年,政务中心推行“一窗式”服务,落实“只进一个门,只找一个人”的服务承诺,窗口审批效率大幅提升。

      经过全市五轮行政审批项目清理工作,我市共保留行政审批项目260项,取消14项;下放县区行政权力61项;保留国家和省下放项目66项;清理确定企业设立前置审批项目50项,对市级354项行政审批事项减少了94项,占现有审批事项总数的27%,行政审批事项办理时限在法定时限内平均压缩40%以上。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创新社会管理,在法治进程中凝聚发展力量,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已经步入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

(记者 柏松)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