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淮南要闻 > 改革创新,驱动淮南加速前行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加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营造直播带货良好生态
 重视城市发展新旧动能转换
 让“春申号”驶向更富文化认同的未
 跨越国界的“生命种子”,传递大爱
 协同创新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
改革创新,驱动淮南加速前行
【字体: 】 发布时间:2012/12/18 0:46:21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008年度,淮南荣获中国城市科学发展创新奖;

      2009年,合淮工业走廊规划、合肥经济圈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完成;

      2010年,深部煤炭开采与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煤矿生态环境保护国家工程实验室相继获批;

      2011年,推动世界一流的高倍聚光太阳能光伏、透镜生产技术和产品落户;

      2012年,7个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立项支持……

      五年跨越,改革与创新双重发力,驱动淮南加速前行!

      五年崛起,改革与创新齐头并进,引领淮南出新出彩!

      以开放拓空间——打开城门,抢抓新机遇

      机遇叠加,整体优势加速凸显。但再好的机遇,完全不是从空中掉到淮南大地的。

      ——淮南创造性地提出合淮同城化战略,构建区域经济联合体,成为合肥经济圈重要成员。合淮工业走廊建设加快推进,并以此创造性地融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据披露,合淮一体化已跻身国家“十二五”促进中部崛起战略实施层面。

      ——备受瞩目的《中原经济区规划》,于日前经国务院正式批复,我市的凤台县、潘集区成功纳入规划。这标志着经过积极争取,中原经济区这一国家级战略平台,将给淮南又一次发展机遇。在诸多利好中,十大产业规划的化学工业有淮南煤炭深加工基地入围;包括商丘至合肥至杭州快速铁路、江淮运河航道、沿淮生态走廊等一批重大项目,被纳入规划,还将淮南港纳入了重点建设工程……

      抢抓机遇,这是一种超前意识和开放理念。而国家战略,帮助淮南打开更宽广的发展空间。

      凭借资源、区位、交通、生态等凸显优势,淮南角色独特而鲜明。我市还成功跻身全国资源型富集地区可持续发展试点市。
合淮同城化的步伐,一直坚定不移。我市深度融入合肥经济圈,主动开展全方位合作,加快推进基础设施、产业布局、要素市场、环境保护一体化发展,交通、旅游、信息、市场等有序对接,重点推动经济圈区号统一,实施直购电试点,引进大别山优质水源,构建经济圈旅游联盟……

      招商引资,作为开放发展的第一要事。2007年到2011年,累计利用外资8.4亿美元,引进内资812.6亿元,为改革开放以来最多时期;实现进出口总额6亿美元,比“十五”增长2.3倍。

      有这样一个可喜现象,令人特别关注:一批央企、知名民企和世界500强企业,相继进驻淮南。2011年,全年共签约项目223个;央企、知名民企、皖粤经贸合作项目累计开工116个。

      对外工程承包和外派劳务,连续五年处于全省第一方阵。外经合作主体不断扩大,淮南市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国别由初期7个扩大到目前的12个国家和地区,市场重心由初期的东南亚为主逐步向中东、非洲地区转移。

      登高望远,全方位开放——淮南,正屹立新起点,驾驭今天,眺望明天。

      以改革促转型——“凤凰涅槃”,锻造新机制

      在全省率先成立了市外商投资服务局,在全省率先建成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平台,市招投标监督管理局挂牌运行,市金融服务中心应运而生……一连串重点改革,在淮“点石成金”,步步推进。

      改革,肩负起加快淮南转型的新使命!

      新的“试水”,来自企业改革破冰前行。这五年,我市加强园区规划建设,实施工业企业“退城进园”,省级开发区从1个增加到7个,搭建163平方公里工业园区开发平台。推动国有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和企业重组,认真解决国企改革遗留问题。国投新集成功上市,去年全市上市后备企业15家。淮南矿业成功收购上市公司芜湖港。实施民营经济发展“4511”腾飞计划,非公经济发展势头强劲,民营企业从2005年的4007家增加到去年的近10000家,年均增长30%以上;2011年非公民营经济实现工业增加值增长20.5%;县区经济提速发展、实力增强。

      新的闯关,来自农村综合改革继续深化。这五年,完成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加快土地流转试点和土地整理整体推进工作。扩大乡镇经济社会管理权限,9个镇被列入省级扩权强镇试点镇。2010年,我市被批准为全省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市。淮南农场城乡一体化综合改革试验区和淮南垦区建设投资公司挂牌成立。2009年以来,淮南积极争取融入国家首轮新农保试点,在全省率先成立农村养老保险行政科室和市级经办机构,并在全市各乡镇(街道)建立就业和社会保障事务所。

      新的跨越,来自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步伐加快。这五年,淮南被确定为老工业基地增值税转型试点市。改革财政管理体制和招投标体制,创新中小企业融资体系。加强投融资平台建设,成立城投、产投、旅游、农业、教育五大投资公司,成立通商银行、淮河农业商业银行、凤台村镇银行,引导社会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投向实体经济。目前,全市已有18家小额贷款公司开业,注册资本5.7亿元,实现了县、区全覆盖。融资性担保公司16家,注册资本11.15亿元,行业发展态势良好。2007年,安徽省首家财务公司——淮南矿业集团财务公司成立,填补了安徽省金融机构一项空白。

      新的突破,来自政府机构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这五年,事业单位改革稳步推进。加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力度,推行“两集中、两到位”;创新招投标监督管理体制,构建全市统一招投标平台;实行市直单位账户集中管理,加快公共资金统筹使用配置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基本完成,荣获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称号。

      与此同时,各个领域的改革风生水起。

      以创新破难题——风云激变,赢得新优势

      换一个姿势领跑,创新是必然选择——淮南人牢牢抓住转型升级时机,谋求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要素的大幅升级和重新组合,隆起创新高地。

      在舜耕山之南,近两年间迅速崛起一座高新区。这里以启动区、日芯光伏项目为重点,加快路网建设,同步推进水、电、路、气、排污等建设。“两横三纵”道路贯穿园区。核心服务区内,各个项目相继有序推进,昂起了高新产业的龙头。

      创新,让淮南壮大新阵容。煤矿瓦斯治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煤及煤化工产品质检中心、深井煤炭开采与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煤矿生态环境保护国家工程实验室接连建成。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科院山西煤化所、中国林科院等纷纷云集淮南。中科院淮南新能源研究中心正式开工建设。总投资45亿元的中国移动数据中心项目已开工建设。

      创新,让淮南开启新征程。国家防爆电气优质产品生产示范区创建扎实推进。国内首个“云海战略”创新实践区启动建设。新增省著名商标6件。“美亚”牌锚固剂荣获中国驰名商标。

      翻开全新的篇章,让人触摸到了创新激发的强劲动力:近五年来,我市高新技术产值由2008年的27亿元增至2011年底99.5亿元。截至2012年10月提供的数据,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125.4亿元,比上年增长32%;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38.5亿元,比上年增长34.2%。2012年力争突破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150亿元。

      企业成为活跃在科技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截至2012年11月底,共建立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1家、国家重点实验室1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49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9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3家,省级实验室2家、市级重点实验室2家,共计107家。

      看看这五年,共获得国家、省科技计划项目立项89项,获得国家、省、市科技进步奖180多项。

      硕果累累的创新实践,给了我们生动的诠释。专利申请总量和专利授权量,自2008年起至2011年始终处于大幅增长态势:申请总量年平均增长幅度达到71.2%,2012年仅前10个月,申请总量就超过二千件达到2703件,同比增幅达到66.5%;授权总量年平均增长幅度达到65.2%,2012年仅前10个月,授权总量就达到1625件,同比增幅165.5%,增幅全省排名第二。

      创新,是城市活力所在、希望所在。我市第七次荣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淮南是全国首批“科技兴市”试点市,是安徽省仅有的两个七次被命名为“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市”的城市之一。所辖毛集实验区是全国十三家“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之一,同时也是安徽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区。

      淮河水、舜耕山,可以作证:创新,让我们抢占先机,飞得更快更高。

      回首淮南五年,“改革”与“创新”成为重要的两大关键词。赢得新优势、描绘新画卷,一路轰响引擎,正是得益于此。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改革未有穷期,创新永无止境。

(记者 胡金陵)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