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今日视点 > 淮南老戏楼“藏”于闹市间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参军入伍 让青春更精彩
 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火起来
淮南老戏楼“藏”于闹市间
【字体: 】 发布时间:2012/7/13 0:34:13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草根剧团执著坚守,数十年来给群众送去传统文化的享受

      淮南还有戏楼吗?在哪里?如果你问年轻人,估计大多数都说不出来,老年人估计也有很多不知道的。然而就在淮南市田家庵区东城市场北边,就深藏着一家有着二十多年历史的老戏楼——聚仙戏楼。近日,记者对这家老戏楼进行了探访。

      老戏楼“藏”于闹市间

      7月11日下午3点,烈日炙烤着能源城,记者来到淮舜北路东城市场北边,在路口打听戏楼在哪里,当地的人立刻指着一条狭窄的路,“往最里面走,就能看到了。”记者按着指示,一直往里走,大约走了四五百米,在一个小的十字路口终于看到这家戏楼。

      这家戏楼二楼悬挂着“聚仙戏楼”四个字,门前立着一个展示牌,上面写着戏曲《鸳鸯楼》,记者猜想这大概就是这天下午要演出的戏曲了。一楼是做生意的,沿着狭窄的楼道,记者向二楼走,在楼间就听到了唱戏声和配乐,还有掌声、喝彩声不时交织在一起。在二楼一间屋子内,只见一边是一个简陋的戏台,台上的演员正声情并茂地演出推剧《鸳鸯楼》,台下则聚集着许多老人、妇女,还有小孩子,小孩子们看热闹,老人们则听的入了神,有时还跟着哼唱起来。

      虽然戏楼内热得厉害,这个能容纳百十人的场地,屋顶悬着几顶吊扇,“呼呼……”不停地旋转,人们手中的蒲扇也不停地摇动。但这些都不妨碍戏迷欣赏,挡不住他们对戏剧的热爱。

      “我爱听戏,尤其是咱淮南的推剧,另外还有庐剧。”今年已经62岁的梅福轩大爷说,他是专程从谢家集区蔡家岗来到这里听戏的。“现在淮南的戏院越来越少了,在淮南可能只剩下这一家还在演出了。”梅大爷表示,现在城市发展变化很快,以前的老戏院大多都渐渐消失了,而随之兴起的是电影院,许多老人想听戏,都没有一个固定的地方可去。

      地方戏剧深受喜爱

      记者来到三楼,这里是演员们的化妆间,也是他们生活睡觉的地方。演员们正在化妆,脸上涂满了各种油彩,穿着厚厚的古装戏服,在这炎热的下午,已是汗流满面的记者真不敢体会他们是怎样的滋味。

      在聚仙戏楼演出的是一家民间职业剧团——群艺庐剧团,当地的老百姓则习惯称他们“正华剧团”。他们在这里演出已有20多年的时间。团长陈正华,今年48岁,曹庵人。这天下午,陈团长也要参加《鸳鸯楼》的演出。在演出前,陈团长向记者介绍了剧团和聚仙戏楼的过去。

      在群星剧团内,地方性戏曲如淮南的推剧以及庐剧是主要表演剧种,另外还有黄梅戏、豫剧、京剧等多种戏曲。目前剧团共有18人,年龄基本上在40岁左右,最年轻的也有30多岁。陈团长告诉记者,他们在这家戏楼唱了20多年的戏曲,最初是1989年开始在聚仙戏楼表演,在那个年代,戏曲是有限的娱乐节目,很多人都会花上三五角来听场戏曲。随着时代的发展,娱乐的花样越来越多,现在听戏曲的人都是中老年人居多,很少有年轻人来听戏。现在城市发展的快,聚仙戏楼则变得落伍,由于地址比较偏僻,而且戏楼的设施环境也跟不上时代的变化。虽然也有很多喜欢听戏曲的人,但他们觉得地点比较偏僻,有的甚至还不知道这里有个戏楼。

      梅大爷告诉记者,群星剧团无论是雨天还是雪天,他们风雨无阻,从不休息,总是在每天的下午两点到五点给观众带来精彩的戏曲,娱乐他们的生活。尽管条件差,但观众热情不减,场场近乎爆满。

      “草根剧团”面临窘境

      陈团长介绍,大约在五六年前,该团还有6名年轻的小伙子和小姑娘,但后来都走了,“一个都没有留下来。”“在剧团里培养一个演员十分不容易,眼看着他们都能独立上台演出的时候,却一个个都走了,心里确实不是滋味。”陈团长介绍,由于剧团收入主要靠门票,收入有限,年轻人都不愿意留下来,现在只剩下他们这些老演员了。

      为了能让剧团能够继续发展下去,陈团长开始带领他的演出团队“开拓新市场”。“不能常在戏楼里演出,要走出去。”陈团长介绍,他们每年都是从4月份左右开始在这个聚仙戏楼表演,一直表演到春节前,而在过年期间,他们会受各个乡镇的邀请到乡下去演出。

      “乡里有包场的,长的一个半月,20天,短的也有一个星期。”陈团长表示,他们一天一场能挣600多元钱,增加了剧团的收入,这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剧团的人员流失。

      “传统文化不能丢!我们‘草根剧团’就是要为老百姓们送去他们深爱的传统戏曲。聚仙戏楼就是我们的大本营,在淮南也不多见了。我们希望继续能够在这里演出,为老百姓带来快乐。”陈团长表示,他希望政府部门能够扶持民间剧团,提供一个条件较好的专门供戏曲演员演出的场所,这样演员们能够更好地演出,听戏的老百姓也不用受罪了。

      图一:演员在化妆。
      图二:观众在认真听演员们唱推剧《鸳鸯楼》。
      图三:戏楼外景。

(记者 马南南 张明星 实习生 丁玮唯 摄影报道)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