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今日视点 > 公园,见证淮南城市变迁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参军入伍 让青春更精彩
 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火起来
公园,见证淮南城市变迁
【字体: 】 发布时间:2012/5/11 0:11:39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对于普通市民来说,公园是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是市民幸福生活所必需的生态基础设施;而对于一座城市来说,公园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是城市发展遗迹的博物馆,是城市记忆的一部分。翻开淮南市建市60年来的历程——公园,见证淮南城市变迁

      淮南缘煤建市,其特点是大分散、小集中。1978年以前,淮南市仅有1座公园,系1957年筹建,历经曲折,一直没有形成规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园林建设开始复兴,续建龙湖公园。1980年,淮南市投资启动了上窑森林公园的建设,同年,八公山区兴建儿童公园。1985年,八公山八仙阁公园兴建。1987年,八公山风景区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风景区。1992年兴建卧龙山公园。1996年,毛集区由农民集资兴建毛集农民公园。2004年,位于谢家集区的淮西湖公园进行规划建设。
多年来,淮南市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公园的建设,不断加大投资、建设和管理力度,特别是近几年公园建设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城市面貌有了明显改观。现在,淮南市已经拥有了国家级、省级、市级、区级十多个公园。本报记者寻访了淮南市3个“年长”或“年轻”的公园,对比它们的旧貌新颜,简述淮南人对公园历史的记忆,记录淮南城市变迁的点滴。

      龙湖公园:六十年的两次华丽转身

      如今湖公园(现称龙湖景区)的通幽曲径、淼淼湖面、花草树木,都已经成为了淮南市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很多淮南市民晨练散步、休闲娱乐,龙湖公园都是他们首选的去处。可很少人知道,六十年前,龙湖公园所在地还是一片龙王沟低洼区。

      龙王沟是一条由洞山北麓雨水汇集流入淮河的自然排水沟,龙王沟的入淮处即是现在龙湖公园所在位置。1954年至1955年筑淮取土,在龙王沟入淮处拓沟而成湖,湖借沟名,故曰龙湖。

      1957年,龙湖公园始建,但公园的经历却很曲折,几上几下,一直是筹而未建。1978年,龙湖公园重新上马,投资多,发展快,变化大。

      从1978年至1987年,是龙湖公园经历巨变的十年。荒草岗、臭水沟、垃圾堆的旧貌换成了风景秀丽、景色宜人、绿树成荫、四季花香的新颜。相信很多淮南市民的记忆中,仍对十年前乃至二十年前龙湖公园的模样记忆犹新:位于南大门的哪吒闹海的龙雕高六七米、长十多米,正对南大门的迎宾山高十几米、宽二十多米,公园内的湖面上,一艘巨大的龙舟十分惹眼。

       “几乎每个二十岁以上的人,都在龙湖公园南大门口的哪吒闹海的龙雕前照过相,”正在龙湖公园内散步的市民曹女士告诉记者,那时候龙湖公园的形象已经在他的记忆中永远定格。

      从1978年的投资建设到1980年正式对外开放,龙湖公园的景点成了淮南一代人的整体记忆。这次华丽转身,龙湖公园在此后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一直让淮南人引以为傲。但随着时间的飞逝,经历风雨磨砺的淮南龙湖公园,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日益提升的观景审美、休闲娱乐的需求,于是,一次脱胎换骨式的全面“整容”显得十分必要。

      2008年12月18日,总投资约1.4亿元的龙湖公园改造工程开工建设,经过近9个月的紧张施工,2009年的中国豆腐文化节前夕,龙湖公园向普通市民免费开放。

      现在的龙湖公园已经成为生态环境优美、园林建筑精巧、设施完备、方便群众休闲娱乐的沿淮大型现代化城市公园。

      淮西湖公园:塌陷区变身开放性水上公园

      淮西湖公园,2004年改扩建之后大体呈现如今的规模,这个公园,可以算得上是淮南最为“年轻”的公园之一。每当人们乘车沿着十涧湖路飞驰而过时,十涧湖路南侧的淼淼湖面、花红柳绿、亭台楼阁都会禁不住吸引路人的目光。

      在很多淮南人的口中,淮西湖仍然被习惯的称之为老鳖塘,而老鳖塘旧日的模样依然是很多淮南人挥之不去的记忆。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因谢一矿、谢二矿采煤逐年塌陷,老鳖塘逐渐形成。由于老鳖塘周围为谢一矿、谢二矿区零散煤的集散地,其周围环境较差,路面沉积着厚厚的煤灰,过去人们走在十涧湖路时“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

      正是年复一年的回填平整,老鳖塘才成为现如今稳定的人工次生湖——淮西湖。目前,淮西湖公园面积230多公顷,已建成面积约60公顷,水面80公顷,俨然成为了镶嵌在谢家集区东部的一块碧玉。

      从2000年4月至2001年1月,围绕十涧湖路南侧、淮西湖岸边进行园林绿化和娱乐设施建设,种花植草,铺设草坪。2004年扩建,建成面积增至37000多平方米,同年,湖中修建长堤4条,供市民进行垂钓等水上活动,淮西湖公园逐步建设成为开放型的水上公园。

      “现在这湖水,比以前的好多了,植物和水草一多,环境就变好了,鱼自然就多了,鱼一多了,我们这些钓鱼的人也就多了”,在淮西湖岸边,前来垂钓的一位老先生告诉记者,退休之后,闲来无事,钓鱼成为了他休闲娱乐的主要活动。

      大通湿地生态区:昔日报废矿井今日休闲好去处

      报废的小煤矿却成了人们休闲散步的好去处,呈现出小桥流水,鲜花遍地生机勃勃的景象。

      这一让市民流连忘返的好去处,位于淮南大通区,现在叫淮南市泉大资源枯竭矿区环境修复大通湿地生态区,枯竭矿区南倚舜耕山,该矿区是建国前开采并已报废30年的老矿区,面积22.2平方公里。在该区域内,大通矿、九龙岗矿、洞山小煤矿3口报废井形成6.6平方公里采煤塌陷区,废弃的采石场及积水塘面积0.6平方公里。

      采矿资源枯竭后,相关部门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提出对资源枯竭矿区的环境进行治理和修复,并通过修复与适度开发,使“城市荒地”恢复自然,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

      在修复区内,已经将砖场等污染严重的企业进行了关闭,对工业遗址、历史文物进行保护,沟通水系、修整道路及排水设施,恢复自然生态,用植被把水系、山脉、林地、和市政道路连为一体,建成湿地生态区,并且保留了原始风貌,将以前的小煤矿以及当时的生产设备保留下来,加以保护,让遗留下来的景观融入到生态区内。

      屹立着的矿井架,煤矿的绞车房,堆放煤矸石的地方,都保持原有的地理位置不变,用栅栏与景区隔离开来,妥善的保护好这段历史,并将当时开采的情况照片与现在的风景照片对比,让人们在脑海中形成对比,让每一个来到过修复好的湿地示范区的市民心中充满震撼,树立起保护环境的良好意识。

      图一:龙湖公园内宽阔的湖面。
      图二:龙湖公园内巨石阵彰显神秘色彩。
      图三:采煤塌陷区如今变成了休闲场所。

(记者 冯登成 顾成家 马南南 摄影报道)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