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今日视点 > 淮南七旬老人自办“报纸”育儿孙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适配度
 排除隐患构筑食品药品“安全墙”
 对于纪念活动要加强监管
 与古人做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淮南七旬老人自办“报纸”育儿孙
【字体: 】 发布时间:2012/2/3 8:46:18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弘扬传统美德,促进家庭和谐

图为宋老和老伴一起商量着报纸的内容

  七十岁,一支笔。一个家。一份报。
  当今,手机短信代替了信笺,微博聊天代替了见面。在高科技手段充斥的社会,在网络语言盛行的年代,一位七旬老人却坚持以手抄的方式创办起了一份报纸,并命名为“家和报”,或许你能够理解报中的那一份温馨,却怎么也参不透他思想中“以和为贵”的精髓。他叫宋福源,2月1日,记者采访到了他。
  和,是办报的理念
  家住南山村的宋福源老人今年七十岁了,退休前担任淮南矿业集团教育中心党委书记。去年春节时,老人看新闻时突然有了灵感,“国家一直提出建设和谐社会,而家庭是社会的小细胞,只有我们每一个家庭和谐了,社会才能和谐。”如何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影响家庭的成员,让大家永远记得这一精神呢?于是,办报的想法产生了。
  从“家和报”的名称上就可以看出,老人希望通过这张报纸上所传达的传统文化道德中以“和”为贵的思想,来建设和谐幸福的大家庭。对于建设和谐家庭,宋福源老人特别重视教育的作用,尤其强调传统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它将传统美德结合现代精神,更对子女提出了十二字箴言:“爱家庭,担责任,互包容,重亲情”。这家庭报纸中不仅体现着生动朴实的传统美德,也促进着家庭的和谐。
  爱,是坚实的后盾
  退休将近十年的时间里,宋福源老人最大的爱好就是看书,家里的书柜上全都摆满了书籍,这也为他的“家和报”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储备。
  办报一年多来,宋福源老人已经成功地出了三期报纸,目前正准备筹划第四期。宋福源老人经常随身携带一个本子,遇到家里什么有趣感人的事情就随手记下,一年多来,他的本子都记得满满的了,而他的报纸上的故事也越来越多。
  宋福源的老伴在身后默默相助,儿女们则是他最好的素材,家人不仅给了他无限的支持与鼓励,更多的则是一起为报纸出谋划策。全家集体参与,收获的不只有团结,更多的是那一份爱与温馨。在“家和”的氛围中,整个家庭也显得和谐美满、孝顺团结,充满一种向上的精神,说起这其中的点点滴滴,二老就一脸的满足与幸福。
  家,是最好的素材
  记者看到,“家和报”图文并茂、生动有趣,版块分明,内容强大。共四个版面,分别是:传统教育、自立自强、幸福花朵、名言警句。各个版块个性鲜明又体现“和谐”统一。
  “传统教育”主要是由传统美德故事和古训等来强调“家和万事兴”。第二版主要通过家里的小故事来突出家庭成员互帮互助、“自立自强”、“幸福花朵”则是通过孙子孙女的可爱语录来体现幸福,比如小孙子听见父母们议论房价昂贵时说:“我以后长大了不要爸爸妈妈操心,自己挣钱买房子!”小孙女的妈妈在窗外擦玻璃,2岁的小孙女不晓得妈妈在做什么,便对妈妈说:“妈妈妈妈,外面冷,你快从笼子里出来吧!”“这些小事或许过了几分钟你就忘记了,却让人由衷地感到幸福,所以我想把它们记录下来,让家人时时刻刻都能看到,我们的生活处处都有惊喜和幸福。”宋福源老人和他旁边的老伴一起会心感叹道。“名言警句”里记录了名人名言,还有家人不经意说出的有哲理的话,这都是最宝贵的财富。
  而在报纸中,宋福源老人也记录了全家人一起十余次旅游的经历,有笑有泪,有难忘有感慨,每当翻看自己的报纸,宋老和老伴都会感慨,最重要的就是“一家人,能够和和美美地在一起”。


(记者 付莉荣 实习生 苏娅 摄影报道)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