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民生新闻 > 都市中的传统炸米花人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加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营造直播带货良好生态
 重视城市发展新旧动能转换
 让“春申号”驶向更富文化认同的未
 跨越国界的“生命种子”,传递大爱
 协同创新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
都市中的传统炸米花人
【字体: 】 发布时间:2010/12/28 23:43:52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一个黑乎乎的“锅”架在火上,一个人轻轻转动着手柄,几分钟后便传来“砰”的一声巨响。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许多人正在把这种传统的制作爆米花方式遗忘。不过,每天在淮南街头的某个角落,都会有这样的“砰砰”声响起,似乎正在向人们讲述着这位炸米花人的故事。

      12月27日凌晨4点多,屋外还是一团漆黑,租住在安成镇的葛新桂便同往常一样起了床。室外已经上冻,他将农用车上一大堆捡来的废木料搬到室外空地上,采用斧劈、手摔的方式弄成小块,再整齐地摆放到车斗里。他一天的生活就这样开始。

      吃过早饭,葛新桂和妻子韩素云来到了舜耕市场旁,因菜市场进出人多,接到房屋补漏生意的可能性比较大。然而一个上午过去了,夫妻俩并未接到一单生意。在一个小摊点上买几个馒头,这便是夫妇俩的午餐。

      下午3点多, 夫妻俩来到洞山中路南侧中北巴士公交站附近,将车停在路边,从车上搬下炸米花的工具和原料。他们架好炉子,取出柴禾生起火来。火烧旺后,老葛舀了一小盆大米倒入罐中,再拿出糖加入少许,之后盖上罐盖将铁罐架到火炉上。随后,他右手不断摇动着铁罐上的手柄,左手不时添加一些柴禾,眼睛则时刻留意着铁罐上的气压表。

      几分钟后,表盘显示气压接近最大值,老葛便拿起两根钢管,抄起铁罐将罐口对准旁边的一条长长的布袋。“要炸了哈!”他对着围观的市民喊了一声,随即右脚对着罐颈部位一踩,只听“砰”地一声,瞬间便见一团白色烟雾腾起,罐盖被打开,香气随即溢出,罐中炸好的米花也顺利倒入布袋中。这时,韩素云便趋前,将布袋中的米花装成小袋,整齐地摆在路边待售。

      老葛出生于贫困农家,自称不会干农活,从十几岁时就学会了这种传统的炸米花方法,很早便到社会闯荡。为了生活,他驾着农用车走南闯北,到处帮人修补房屋,曾去过湖北、江苏、浙江等省的许多县市。女儿出生后,他将儿子留在老家,自己带着妻女继续闯荡。2004年,感到想安定下来的老葛来到淮南,从此,白天揽活修补房屋、晚上炸米花卖,这样一过便是7年。

      炸完米花,葛新桂又炸起了玉米、黄豆。随着地上堆放的成品越来越多,前来购买的市民也渐渐多了起来。天渐渐黑了,开始起风,老葛便到车上取下一块自制的铁皮,栓在火炉前用来挡风。他的所有设备,都是先从废品收购站淘来零件,再通过自己修正、组装而成,“为了让罐子不跑气,我光打磨这个罐口就花了三天三夜,手上全是血泡。”

      常年在外奔波,让葛新桂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苍老不少,许多前来买米花的市民都会问他今年“四十几”甚至“五十几”,而他的实际年龄只有38岁。他向记者展示自己粗糙而又皴裂的手,在这双手上写满生活留下的痕迹。

      老葛坦承自己生活压力很大,但只要一提到孩子,他便会感到一些骄傲。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19岁的儿子一直在老家独立生活,不但考上了大学,目前还担任了班长,这在他们农村老家算是很了不起的事儿;而女儿,从小便习惯了父母清早出门、深夜回家的生活。孩子的“争气”让老葛夫妇看到了希望,“孩子长大了再也不用像我一样炸米花了,生活也有盼头。”

      图:老葛展示他皴裂的手

记者 吴巍 摄影报道)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