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淮南要闻 > 匠心传承团圆味 创新扩宽致富路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创造乡村优质生活空间
 建好数字生态赋能中小企业
 营造呵护民企干事创业好环境
 以更高标准推进生态修复治理
 加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营造直播带货良好生态
匠心传承团圆味 创新扩宽致富路
【字体: 】 发布时间:2025/11/14 8:30:07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匠心传承团圆味 创新扩宽致富路
——记安徽乡水瑶食品有限公司法人刘涵

“刚接到上海客户的订单,这是他每次来淮南必带的‘伴手礼’,不仅自己爱吃,还总要寄给亲友分享这份团圆味。”近日,在安徽乡水瑶食品有限公司,返乡创业青年刘涵一边盯着圆子生产流水线,一边向记者介绍。从祖辈传下的宴席手艺,到如今辐射全省、远销多地的特色食品品牌,这碗寓意“团圆美满”的毛集贡圆,见证了一位青年的返乡创业路,也承载着传统美食的传承与新生。

刘涵的创业基因,早在大学时期就已埋下。在湖南长沙求学期间,他担任班级团支书,后又出任学校创业协会会长,牵头运营的校园超市项目,通过“寝室长+班长对接供货”的模式,让他积累了最初的创业经验,也点燃了对创业的热情。毕业后,因家庭原因,刘涵先后辗转合肥、广州等地,从事物业管理工作。身在异乡,最让他牵挂的便是家乡的味道——祖辈传下来的手工贡圆。每逢佳节,家人寄来的圆子不仅慰藉了乡愁,更让身边的外地朋友赞不绝口,刘涵萌生了把家乡手艺推向更广市场的想法。

2022年,刘涵毅然回到淮南。恰逢当地政府组织创业培训营,不仅让他结识了志同道合的伙伴,更获得了政策支持与专业指导。“祖辈的手艺不能丢,而且它有市场、有寓意,值得被更多人知道。”带着这份信念,刘涵决定创办食品厂,将家传手艺产业化。“我爷爷、父亲都是做圆子的好手,从小跟着他们围着桌子团圆子,撒粉、塑形、汆煮的场景,现在还历历在目。”刘涵介绍,家里的圆子手艺已传承多代,过去主要为淮南周边的酒席供货,从未想过商业化发展。而他要做的,是在坚守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实现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安徽乡水瑶食品有限公司创办之初,最大的难题是打开销路。刘涵选择从线下突破,带着锅和样品,跑遍了安徽省内所有城市,逐个对接连锁酒店、宴席专用酒店。凭着这份执着,淮南周边及合肥、蚌埠、阜阳、六安等地的多家酒店成为长期合作伙伴。

在坚守传统的同时,刘涵从未停止创新的脚步。目前,工厂已研发出肉圆子、面圆子、荠菜圆子、马蹄粉丝圆子、黄金狮子头等10个品种,既保留了本地人喜爱的老式口味,也推出了更受外地人欢迎的风味衍生品。为保证品质,工厂坚持“订单式生产”,接到订单后1-2天内完成生产发货,确保圆子新鲜直达。

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对刘涵而言,缺乏父辈的商业经验,工厂的体系搭建、标准化建设都需要从零摸索,边学习边实践。线上渠道的拓展,则让他面临更大挑战。毛集贡圆对物流时效和温度控制要求极高,普通快递易化冻,而冷链物流费用高昂,远途运输成本甚至超过产品本身。此外,缺乏专业的电商运营团队,让他们在自媒体推广、电商品牌打造上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不断试错学习。面对困难,刘涵的规划清晰而坚定。线下,在稳固安徽市场的基础上,逐步向江苏、湖北等地拓展,让毛集贡圆辐射更广区域;线上,计划与专业电商运营团队合作,破解物流与运营难题,让产品走向全国。刘涵介绍,无论规模如何扩大,手工团圆的工艺不会丢,这也是他们的核心竞争力。

一碗小小的圆子,串联起祖辈的手艺、青年的初心与乡村振兴的希望。如今,刘涵和他的团队,正以匠心守传承、以创新寻发展,让家乡味道香飘更远,让返乡创业之路越走越宽。在他们的努力下,这碗承载着团圆寓意的传统美食,正成为更多人餐桌上的美味,也成为带动地方就业、激活乡村经济的新动能。

(孟烨 尹昕)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张斌)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