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淮南市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以法治思维为指导,推进县级综治中心建设,培育“到综治中心能解决矛盾纠纷”的社会治理新名片,基层治理效能持续提升。
整合资源力量,构建一站式多元共治平台。大力推进县级综治中心标准化建设,整合各类资源,真正实现“进一扇门、解万般事”。全市10个县区综治中心坚持因地制宜、便利群众原则,充分利用现有场地推动诉讼服务、检察服务、信访接待、公共法律服务等中心集中办公,科学设置引导受理、多元化解、指挥调度“3+X”功能区域。按照“综治中心搭台、入驻部门唱戏”思路,推动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行政、信访等部门常驻,住建、卫健、工会、妇联等单位轮驻,让群众解决诉求“只跑一地、只进一门”。“老娘舅”“为玉帛调解”“银铃调解”“谢大姐调解”等一批群众信任的品牌调解室进驻中心,33个专业调解组织、5个心理服务机构协同参与,形成“一县区一品牌、多元共治”的良好格局。
优化工作机制,畅通全链条多元解纷流程。通过创新机制、流程再造,让矛盾纠纷化解更加高效、规范、顺畅。县级综治中心主动排查网格员上报的信息、公安警情、法院调解进度、乡镇报送的矛盾线索,对可能升级的纠纷提前介入。依托网格化“E治理”平台,开发矛盾纠纷分流调度模块,实现纠纷统一编码、线上录入、分流转办、结果反馈全流程闭环管理。同时为社区民警开通账号,及时推送非警务类矛盾纠纷,确保每起纠纷都得到妥善处置。按照“一站式受理、一单制转办、一揽子调处”的要求,对纠纷进行分析研判,明确复杂程度、化解重点、责任部门和办理时限,沿着法治化路径推进化解。
强化协同联动,筑牢全方位风险防控屏障。充分发挥综治中心的前端作用,通过建立联动联治机制,把风险防范化解在早在小。建立“综治中心+网格化”联动机制,组建专兼职网格员队伍,发挥其信息员、宣传员前哨作用,实现网格吹哨、部门报到。坚持周会商、月研判,定期分析社会治安形势,协调解决风险隐患。对办理不及时、存在风险、有升级态势的矛盾纠纷,及时发出工作提示函、风险预警函,做到早提醒、早督办、早化解。各县区综治中心协调卫健、司法行政等部门共享精神障碍患者信息,联合开展专项业务培训,充分发挥基层干部人熟地熟优势,协助职能部门将对特殊群体的服务管理措施落到实处。
(吴文波 许 震)
((转载自2025年第10期《长安》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