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凤台县举办的庆元旦迎新春暨“我们的四十年”凤台花鼓灯汇报演出中,邓虹、张士根和花鼓灯艺校历届优秀毕业生共同表演了花鼓灯舞蹈《回家》。
锣鼓喧天迎新春,欢欢喜喜过大年。每到春节,各种民俗演出轮番登场,让人大饱眼福的同时,也为春节增添了浓浓的年味。而在淮南,提起年俗演出,自然少不了“国家级”非遗文化——凤台花鼓灯。
“一双红袖舞纷纷,软似花鼓乱似云,自是擎身无妙手,肩头掌上有何分。”千百年来,花鼓灯的音乐、舞姿和韵律较为完整地保存了淮河人民生活、劳动、风情的记忆,承载了不同时期淮河流域的历史和社会经济文化,存储了淮河人独特的文化观念、审美情趣和民风民俗,并以活态的形式传承至今,被称为“世界上最能用肢体语言表达复杂情节和人物的民间舞蹈之一”。
凤台花鼓灯是安徽花鼓灯中一个重要流派,起源于宋、元时期,至清代中叶初具规模,流传甚广。凤台花鼓灯的产生是中国民间歌舞艺术史上重要的一页,是淮河文化在舞蹈方面的集中体现。它有四百多种语汇、五十多种基本步伐,讲究男女角色配合,着意感情描绘,动作细腻,扇花变化多样。它的舞蹈动作内涵丰富,其中典型动作“三掉弯”(三道弯)强调腰部的扭动,是东方舞蹈的重要特征“S”型在花鼓灯中的充分体现。凤台花鼓灯影响和丰富了淮河以北的民间舞蹈和民间艺术。
2006年,安徽花鼓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花鼓灯艺术表演大师陈敬之(“陈派”花鼓灯创始人)也成为了凤台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花鼓灯)代表性传承人。在“陈派”花鼓灯一代又一代传承人的不懈努力和政府的重视下,凤台花鼓灯以强大生命力不断发展,穿越千百年的历史隧道,传承于凤台这片热土,并逐步发展成为能表现多种题材、塑造各种人物的舞台艺术。它的音乐和舞蹈被戏曲和其他艺术广泛吸收,其表演艺术已传播到美国、英国、法国、埃及、阿联酋、芬兰、泰国等,在国际舞台大放异彩。
“花鼓灯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有舞、有歌、有锣鼓演奏及情节简单的小戏。舞蹈是花鼓灯的主要构成部分,包括‘大花场’‘小花场’和‘盘板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花鼓灯)第二批代表性传承人邓虹在接受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采访时称,她与搭档张士根加工整理并合作演出的《小花场》曾被誉为“安徽首席小花场”。
从13岁进入凤台县推剧团,跟随团里的花鼓灯艺术表演大师陈敬之、老艺人李兆叶、詹乐亭、李金珠、王德全等学习花鼓灯舞蹈;到与张士根在花鼓灯艺术学校教授学生,向当地艺术团及全国文艺团体输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花鼓灯艺术人才;再到这些学生走出国门,在国际舞台大放异彩,邓虹在她热爱的花鼓灯艺术领域已经深耕了60多年。如今的她虽已年逾八旬,可初心不改,热情仍旧。她是安徽凤台花鼓灯艺术中专学校的“常客”,是花鼓灯艺术团的艺术顾问。
“在2023年12月底凤台县举办的庆元旦迎新春暨‘我们的四十年’凤台花鼓灯汇报演出中,我和张士根以及花鼓灯艺校历届优秀毕业生还共同表演了花鼓灯舞蹈《回家》,让大家近距离感受非遗的魅力。”采访中,邓虹高兴地告诉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凤台花鼓灯是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瑰宝,作为传承人的她既感到骄傲,也觉得重担在身。只要还能跳得动,她就会把这门艺术一直传承下去,让更多的孩子喜欢它、学习它!(记者 柏雪 张明星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