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炮火中觉醒 在追忆中自强
英雄无名未被遗忘 民族有魂薪火相传
历史勿忘,吾辈自强。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8周年,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近日,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先后走访了寿县堰口镇和炎刘镇两座不同寻常的坟墓——“鬼子坟”和“广西坟”,两座坟讲述了寿县人民和抗日将士不甘屈辱、奋力抗战的英雄事迹,记载着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抗战历史,让当代人和后世子孙永远铭记。
这里有罄竹难书的罪行 也有奋起反抗的精神
寿县政协文史委副主任高峰向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介绍,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日本侵略军迅速占领我国大片土地。为了有效控制江淮腹地,掠夺资源,日军分别于1938年6月、1939年11月和1940年4月共三次攻入寿县城,古城人民遭受5年零4个月的蹂躏和摧残。1941年,日军占领寿县东部、东南部大片土地,并企图扩大侵占寿县南部地区。
在寿县堰口镇十字路村,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见到了94岁老人代多艮。代老耳不聋眼不花,思路十分清晰,说起“鬼子坟”的来历仍记忆犹新。
“1941年初秋,有三个日本兵从堰口集来到江黄村。有一天晚上,其中一个日本兵掉队了,走在路上时遇到一个赶集归来的程姓姑娘。日本兵见色起意,便上前追赶。”说起当年情形,代老咬牙切齿。惊慌失措的姑娘边跑边喊,庆幸的是,程家人和邻居都闻讯赶来。日军在中国土地上犯下的种种恶行早已让当地百姓恨之入骨,程家人气愤不已,毫不退让,端着土枪与持枪的日本兵对峙了一段时间,气氛十分紧张。
代老回忆道:“程家人沿着乡间小路将日本兵渐渐逼退,很快来到一处高岗地,这一片是乱葬岗,位置较为隐蔽。对峙中,他们发现日本兵枪里并没有子弹,便毫不犹豫地用土枪将其打死,就地掩埋在乱葬岗。”据说,当年夜里,附近戴家楼村有人割下日本兵的头颅,去国民党寿县政府临时办公地保义集领赏。此后,未曾有人来寻找失踪的日本兵,那座埋葬日本兵的坟墓便被当地百姓叫做“鬼子坟”,成为日本侵华的又一铁证。
在十字路村党总支副书记代绍奎的带领下,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找到了“鬼子坟”所在地,高高隆起的土坡被一圈植被和庄稼围起,虽已无法走到近处看清其真实面貌,但是日本侵略军所到之处生灵涂炭,所犯罪行罄竹难书的事实不能改变,他们作恶多端的行径铭刻在此,民众奋起反抗的精神永远留存。
这里有浴血奋战的惨烈 也有从未忘却的纪念
离开了堰口镇,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驱车来到炎刘镇炎刘村,这里有一座埋着广西桂系抗日阵亡将士遗体的大墓,当地百姓称之为“广西坟”。
在炎刘镇党政办副主任陶应晓的带领下,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找到了“广西坟”,部分村民的房子建在其上方,但是还能依稀看出它的形状。墓地呈矩形,东西走向,埋葬了广西桂系抗日部队两位营长以及300余名抗日将士的尸骨。据介绍,这里曾经有一位李姓老人是“广西坟”来历的亲历者,已于几年前去世。李老曾经将当年的情形详细地向陶应晓进行了讲述,这段历史也在陶应晓的文章中呈现。
1940年4月,盘踞在淮南的日本侵略军第三次占领寿县城。为巩固防线,日军在小甸集、李山庙等地修筑碉堡和炮楼,对寿县南部地区构成严重威胁。1942年,日军的猖狂行径使得抗日部队十分愤怒,他们决定拔除日军设在小甸集、李山庙等地的据点,这一任务交给了广西桂系抗日部队的萧封纲营长等将士。
李山庙一战十分惨烈,全营300余名官兵浴血奋战,坚持到最后一刻,大部分将士壮烈牺牲。日军侵略军伤亡数倍,嚣张气焰被狠狠打击。这一场战役阻拦了日军妄图占领寿县南部地区的步伐,他们被迫从这一带撤离,不敢再作据点。
战后,心怀感激的当地百姓将抗日将士们的遗体从数公里外的前线战场带回到部队营地,两位营长各用一副薄木棺材下葬,其余士兵均用白布包裹埋下。300余名广西官兵永远长眠在了异乡炎刘,这座“广西坟”铭记了桂军在寿县抗击日军的英勇事迹。据当地百姓称,之后的好几年清明节,都有不少人来到这里纪念英雄,告慰英灵。
采访中,82岁的老村民组长王世成告诉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他年幼时曾听老一辈说,战争结束后,桂系部队中还有两位何姓军医留了下来,在此成家,他们的后代也在这里继续行医,造福百姓。
王世成说,如今,当地村民们的房子盖在了“广西坟”所在地上方,当年建房时曾挖出过白骨。“一位村民在地里松土时挖出过一个头骨,当她知道这是抗战将士的尸骨时,便怀着敬畏之心将其赶紧深埋地下。在他们心中,英烈们长眠于此,定能保卫这片沃土。”
记者手记:
英雄无名,抗战有迹,民族有魂。
虽山河日新,国力日强,但曾经的血与泪,我们永远不能忘,也不敢忘。
通过记者的走访,两座“坟”中展现的抗战将士和抗战民众的事迹清晰浮现。抗战中有太多人挥洒热血,牺牲生命,如今虽无法考证他们的姓名,但是他们坚强勇敢,永不放弃的精神却历历在目,永远记在所有人心中。
图一:“鬼子坟”所在大致位置
图二:94岁老人代多艮讲述“鬼子坟”来历
图三:“广西坟”所在位置
(记者 付莉荣 苏国义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