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社会新闻 > 探寻“七十二水通正阳”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参军入伍 让青春更精彩
 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火起来
 绽放绚丽青春之花
探寻“七十二水通正阳”
【字体: 】 发布时间:2021/2/19 5:10:40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近日,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来到正阳关采访,站在城外的淮河大堤上,思绪万千。

古时候,正阳关“舟车四达,物盛人众”“帆船竞至,商贾沓来”,以前曾是鄂、豫、皖三省二十四县商品集散中心,素有“七十二水通正阳”之说。那么,有很多人都会问:“究竟是哪72条河通正阳呢?”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站在城外的淮河大堤上,放眼望去,前方的颍河入淮口清晰可见,而身后不远处就是淠河入淮口。正阳关,淮河自桐柏山发源奔流至此,约有470公里。淮河从三河尖到正阳关一段,长约80多公里,河道曲曲弯弯,淮河洪水灾害,进入多发地段。

陪同采访的寿县正阳关镇文旅站站长赵德兵介绍说,正阳关位于淮河上中游,是淮河、史河、沣河、汲河、沛河、颍河等十大水系汇合处。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翻阅地图看到,淮河在正阳关以上,有众多支流,而正阳关下游,支流很少。看着这些河流地图就像一棵大树,上面枝枝叉叉很多,下面就是一根树干。正阳关,就是在这树丫处。

说起这些支流,最主要的河流就是颍河了。颍河,古称颍水,相传因纪念春秋郑人颍考叔而得名。其主要支流为沙河,因此也被称为沙河或沙颍河。 颍河属淮河的支流,发源于河南省登封县嵩山,经周口市、安徽省阜阳市,在寿县正阳关注入淮河,为淮河最大的支流, 全长620公里。流域范围北抵黄河南堤,西北邻黄河支流伊洛河,西南与汉水水系的唐白河流域分界,南与洪汝河、谷河、润河地区接壤,东北与涡河、西淝河水系相邻。

古时候,颍河和沙河都直通中原地区,当时的中原地区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商人们满载着货物的大小船舶日夜不停地来到正阳关,因为水运四通八达,遂成为淮河中游交通要冲,舟车如流,商旅如云。尤其是近代以来,正阳关成为皖西商品集散地,建立了淮河中游的最大港口。下游大船溯淮上行,至此即为终点,再由小船运往鄂、豫、皖各地。正因为如此,各地商人特别青睐这块宝地,近代以来就建有八家大会馆。英、俄、法等国外商也在正阳设立了公司、企业、药店。可以说,正阳关是淮河流域外资较早进入的地方。所以,正阳关又有“银正阳”之称。

在正阳关注入淮河的另一主要支流是淠河,古称沘水、白沙河,是淮河右岸的主要支流之一,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发源于岳西县和金寨县境内的大别山北麓。流经霍山县、岳西县、霍邱县及寿县,于寿县正阳关入淮河。淠河全长253公里,流域面积6000平方公里。淠河历史上水患频发,历代都有治理。解放后在淠河上游支流上建成佛子岭、响洪甸、磨子潭3座大型水库,均有防洪、灌溉、发电和航运等综合利用功能。

同样发源于大别山的史河,古名“决水”,淮河南岸1级支流,在安徽西部,流域跨豫、皖两省。发源于安徽省金寨县西南,大别山之北麓,豫、皖两省交界的伏牛岭,其上源有沙沟、银山沟及八道河汇入,至梨花尖始称史河,流经丁埠、金家寨、梅山、叶集、河南省固始等地,至三河尖入淮河,河流长度为220公里。史河是皖西地区和河南省南部重要的水系,流域内众多的水利设施形成史河灌区(安徽境)和梅山灌区(河南境),为中国三大特大型灌区之一的淠史杭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灌区内生产、生活、航运提供了强大的水利支持。

在正阳关以及正阳关附近注入淮河的大型支流还有沣河、汲河、沛河等,这些河流在流经区域又有更多的支流汇入。沧海桑田,千百年来,有多少河流新生,又有多少河流消失呢?尤其是近几十年来淮河上中游的众多水库、灌区、总干渠的新建,各水系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

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翻阅典籍资料得知, 淮河上游和中游众多的河流汇集在正阳关入淮,所以旧时有“七十二水归(通)正阳”之说。这里有淮河两大支流颍河、淠河入淮,而自正阳关以上入淮的,又何止七十二!大大小小的支流足有一百四十多条。每逢汛期,淮河上游洪水齐集正阳,正阳关南北往往一片汪洋,所以就形成了一系列行洪区、蓄洪区,如八里湖、丘家湖、唐垛湖、城西湖、城东湖、焦岗湖以及濛洼等,为中、下游承担了巨大的洪水压力。现在的正阳关在淮河航运中的地位已经下降,但大别山区大批的竹木、茶叶、麻类等农林产品源源不断运抵正阳关,淮北丰富的粮食、油料等物资也在此中转。

古城正阳关,它因水而旺,又因水而衰。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在采访时,很多老人提及正阳关往日的繁华,都言必“小上海”,但提及正阳关的衰落,都异口同声的将其归罪于1950年、1954年、1956年的那三次淮河洪灾。那三次洪灾,使正阳关内的大量房屋倒塌、大量人口外流。尤其是后来茨淮新河开通,使上游的货船可沿着茨淮新河直达淮河第一大港蚌埠,从而绕过了正阳关,最终导致了正阳关商贸中心地位不复存在。

江河是人类的母亲。人类在江河的怀抱里繁衍生息,创造历史。那奔腾不息的江河,充满生机活力。江河哺育人类,也孕育了灿烂的文明和古老的文化。一条河流就是 一个动人的故事,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近日赴正阳关探寻“七十二水通正阳”的典故,正是去探寻正阳关鲜活的历史。

图一:正阳关城外的淮河

图二:正阳关码头(记者 李钧)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