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淮南要闻 > “稻虾共养”带动乡亲脱贫致富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参军入伍 让青春更精彩
 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火起来
 绽放绚丽青春之花
“稻虾共养”带动乡亲脱贫致富
【字体: 】 发布时间:2020/11/19 9:05:04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近日,记者赶到凤台县古店乡新河村绿晓家庭农场时,农场负责人童磊正在将晾干的金黄稻子装袋,虽然脸上挂满了汗珠,汗水浸透了衣服,但童磊脸上始终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我估算了一下,今年收入在30万元左右。”童磊说。

种稻子的收益如此之高吗?面对记者的疑问,童磊给记者释疑,2016年以来,他通过流转300亩土地,投资200万元创办绿晓家庭农场,积极探索生态环保的“稻虾共育”模式。“稻田养虾”模式,是指在稻田地周边开挖简易围沟放养小龙虾,使其自繁自养。

经过学习和探索,童磊熟练掌握了“稻虾共育”技术,并在新河村率先推行“稻虾共养”模式。每年金秋时节,稻虾地里呈现的是一幅“虾戏稻花间,米优虾更肥”的优美画卷。据童磊介绍,他推广的“稻田养虾”,虾吃昆虫,粪便还田,全程不施化肥,不打农药,不光绿色龙虾能卖上高价,绿色糯稻也能卖出好价钱,既提高了农田复种指数,又增加了农民收入。

新河村地处偏僻,农民有种植绿色糯稻的传统,但总体效益不高。为优化产业结构、拓宽增收渠道、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新河村驻村帮扶工作队和村支“两委”充分发挥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绿色糯稻主导产业和籼糯生产加工基地优势,积极动员村民群众进行土地流转,通过建立糯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发展绿色高效农业。

“今年我们种植的是象牙银粳,外形饱满整齐,色泽白润透明,亩产能达到1200斤,农场今年制种30万斤,20万斤卖给种子公司,10万斤留着自己用,明年养些桂鱼、甲鱼、龙虾,这种共养效益是单季水稻种植效益的好几倍。”童磊告诉记者。

一个人富不算富,重在乡亲们一起富。致富后的童磊通过产业扶贫模式,带动新河村26户贫困户就业,走上脱贫致富之路。“我家把5亩多土地流转给绿晓家庭农场,农场每年付我3500元钱租金,我还这里上班,成了‘上班族’,一年有3万元的工资,保证了一家人有个稳定的生活。”新河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童畅畅说。

记者在凤台县农业农村局了解到,作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该县结合推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推动“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发展,因地制宜探索稻虾、稻渔共养模式。“我们采取基地示范带动贫困户和非贫困户方式,做好技术与培训,邀请专家现场指导,同时与高校开展科研合作,引进优质稻子品种,来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让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凤台县古店乡新河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张军说。(记者 朱庆磊 通讯员 张肇瀚)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