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今日视点 > 穿越硝烟的记忆,永不褪色!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参军入伍 让青春更精彩
 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火起来
 绽放绚丽青春之花
穿越硝烟的记忆,永不褪色!
【字体: 】 发布时间:2020/10/24 8:30:09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眼前92岁的常国志老人,岁月已把沧桑深深刻满他的全身。但这位经历了战火硝烟的老兵,坐在那里,仍是一座伟岸的高山……

颤巍巍的双手,一层层打开红布包,露出褪色的志愿军纪念章、参战纪念章、民政伤残证、身着军装的老照片……

上过抗美援朝战场,获得过集体二等功,在上甘岭战役中亲眼见证黄继光堵枪眼的壮举,曾见证魏巍采访“最可爱的人”……

“我是中国人民志愿军12军35师104团1营1连战士常国志!”在凤台县关店乡幸福村的家里,老人记忆的闸门被打开,带着我们回到了那段难忘的烽火岁月……

“眼窝深处的弹片,是50年后才取出来的。”

——回忆战斗,英雄的眼中始终闪烁着英勇无畏、坚强乐观的光芒。

自上世纪50年代中期,左眼时常疼痛、流泪,就困扰着常国志。

“小伤,在朝鲜战场上真不算什么……”对待病痛,常国志很是乐观。直到2001年6月,在北京301医院,老人眼眶深处藏了50年之久的弹片终于被取出……

1951年,22岁的常国志响应祖国号召,光荣加入了中国人民志愿军。

跨江赴战的每名志愿军战士,心中都奔涌着保家卫国的激情。

从文书、文化教员、军械员、保密员、事务长,在朝鲜战场上,常国志经历了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战斗。

“长江、长江,我是黄河,一小伙敌军向我阵地靠近,未发现我们,请指示!”1951年12月的一个夜晚,一名副排长带领一个战斗小组到前沿阵地侦查。当他们刚靠近前沿阵地时,突然发现有一伙敌人悄悄向我阵地摸来,副排长当即用步话机向指挥所报告并等候命令。

情况紧急,正在值班的常国志来不及请示,当机立断,下达命令:“黄河、黄河,四面包围出击!”

战斗小组立即张开包围圈,一阵急促的枪声响起,10分钟解决战斗,消灭敌人一个班,毙敌12人,缴获3支冲锋枪、2支卡宾枪和自动步枪若干,而我军无一人伤亡。

之后,作为连队文书,常国志把战斗情况向上级报告,师长李德生为他们记集体二等功,而常国志也因为分析正确、指挥果断而受到个人嘉奖。

1952年1月的一个上午,团部指挥员来到阵地巡察,常国志陪同一起出了指挥所防空洞,一路猫着腰顺着战壕里向前走。

战场中,敌人会时不时向我方阵地打冷枪,发冷炮,常国志时刻保持警惕,生怕有什么闪失。真是怕什么来什么,就在接近前沿战壕时,常国志发现前方出现敌军坦克,坦克炮口突然冒出一股白烟,常国志心中暗道:坏了!

千钧一发之际,他猛的一个急转身,刚用尽全身力气将身后的指挥员推出去,便听“轰”的一声巨响,着弹点就在他身边几米处,整个人被崩到几米开外的另一侧的战壕里。

腰椎受伤、臀部中弹、牙齿被炸掉五颗,一块弹片扎进左眼眶,另一块弹片从头顶划过,留下深深的血沟……当常国志被战友从泥土里扒出来时,满身是血,不省人事。

昏迷了2天,常国志终于苏醒过来。医疗队要把他送到后方的医院治疗,却被他拒绝了,对于他来说:和敌人拼杀,是每一个志愿军战士的光荣!虽然身在战地医院里,他的心也一直在阵地,当伤势略微好转,他又回到了弥漫着硝烟的战场。

亲眼观察战斗情况,及时向指挥员报告,战斗激烈时,他还帮着机枪手压满弹夹,将一颗颗手雷扔向敌群……

“黄继光堵枪眼时,我就在现场。”

——回忆黄继光,在遥远而清晰的英雄记忆中,弘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常国志做过100多场革命传统教育报告,黄继光舍身堵枪眼总是他报告中的内容。

黄继光的事迹,早已被中国人熟知、铭记。但常国志的回忆讲述,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还原英雄的英勇时刻。

43个昼夜的拉锯战,山头被炮火削低两米,化成一米多厚的齑粉……

上甘岭西侧597.9高地——虽然已经92岁高龄,常国志仍然清楚地记得,战斗所在地的那个数字。

无数条明灭闪烁的弹道,把拂晓的夜空彻底照亮。炮弹尖利地呼啸着,爆炸声连成一片,滚雷一样持续。

“反击,在敌人地堡里的两挺机枪那里卡壳了。我们的人上去一拨牺牲一拨,大家眼泪都急出来了!”常国志回忆说,他所在的12军前沿观察哨距离直接交火的阵地不超过200米。照明弹、曳光弹、爆炸的火光,夜幕被撕开,阵地如同白昼。望远镜里能够清晰地看到战士们在无畏地冲锋,有人被击中,一个跟头栽倒,有人身负重伤,仍在向前爬行……

志愿军连续组织3次爆破依然未能攻下高地。

时近拂晓,再不拿下高地将贻误整个战机!

此时,黄继光率两名战士,趁照明弹的亮光间隙巧妙地前进。距离敌人火力点只有30多米的时候,敌人的机枪子弹迎面而来,两名战友相继倒下,黄继光也倒地不动,常国志暗道一声:完了!

正在揪心之际,黄继光又动了,他左肘撑地,拖着不能动弹的右臂,慢慢向火力点匍匐前进……

躲过敌人射界,黄继光慢慢接近暗堡,距离八九米的时候,甩出了手雷,但由于火力点面积太大,只炸毁了半边,敌人机枪略一停顿,又继续喷出火舌,突击部队又趴下了……

趁着照明弹落下,黄继光迅速爬到碉堡下,扶着暗堡,慢慢站起来……

“看到这个动作,我以为他是要抢夺敌人的机枪,哪知……哪知……”忆起那个瞬间,常国志眼眶湿润,但嘴上词穷,只有用一遍遍的“哪知”表达心中的悲痛。

黄继光回头看了眼身后的战友,跃身而起,冲向那狂喷火舌的枪口,张开双臂,扑了上去……正在喷吐的火舌突然熄灭,正在死命吼叫的机枪哑然失声……

刹时,担任攻击任务的战友们,像离弦的箭一样冲了出去,很快占领了0号阵地,将敌军两个营——1200多人,全部歼灭。

“魏巍第二次入朝鲜采访时,我们同住一个防空洞。”

——回忆魏巍,致敬“最可爱的人”,传承“最可爱的精神。”

2008年8月25日,常国志从报纸上看到了《谁是最可爱的人》的作者、著名军旅作家魏巍同志8月24日上午于北京逝世的报道,不甚惊骇,泪水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哽咽难言。当晚他一夜未眠,为痛失一位慈善的老友,一位曾同甘共苦的“战友”、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作家感伤万分。

半个世纪前,在朝鲜战场前线,常国志曾和魏巍在同一个防空洞里共住了1个月。回想起那时的一幕幕情景,就好像发生在昨天。

1951年4月11日,《谁是最可爱的人》在《人民日报》发表,毛泽东批示“印发全军”。朝鲜战场志愿军各部队的油印小报立即以显著位置转载,大家争相传阅。“最可爱的人”5个字叩击着每个人的心灵,整个前线沸腾起来!他们感谢魏巍代表祖国人民给予他们的崇高评价。将士们战斗意志更为之振奋。为了无愧于这个光荣的称号,即使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

常国志回忆:“看到油印小报,我们觉得浑身是力量,即使横在我们面前的,是美国鬼子设下的20公里宽的火墙,我们也会毫不犹豫地一冲而过的。”

1952年12月初的一天,常国志所在连队与敌人连续交战几个回合之后暂时停火,正在半山腰的防空洞里休整,突然来了几名干部模样的军人,其中一名中等身材、戴着眼镜、拿着本子和水笔的就是魏巍,当时他是解放军文艺杂志社的记者,这是他第二次入朝来收集采访志愿军战士的英勇事迹。因为当时常国志担任文书和文化教员,所以他有幸和魏巍同住一个防空洞。

“魏巍比我大8岁,他非常平易近人。”常国志说,志愿军战士对魏巍印象比较深刻的是,魏巍非常有亲和力,大家纷纷向见多识广的魏巍打听国内的情况,甚至委托魏巍捎信给国内的家人。魏巍都非常热心地答应,并认真记下战士们留的地址。

“我很佩服魏巍,他不顾生命危险,勇敢地到一线采访让我感动。防空洞里潮湿狭矮,床板就直接铺在地上。但我怕魏巍冷,就找了几块还算平稳的石头把床板架了起来。魏巍也很信任我,有两次深夜,他采访回来已是凌晨,可他坚持要把采访素材整理出来。我提出帮他誊抄,他竟然答应了,还鼓励我也要多写日记,记录战士们的英勇和无畏。”常国志告诉记者,他不但铭记着魏巍的名作,也铭记着魏巍对他的嘱咐。这些年来,他一直坚持写日记。文革时,他的大量日记被人拉走。但时至今日,他仍保持着写诗、写日记的习惯。

1954年5月,常国志所在部队接到命令回国。1955年6月中旬,他偶然从《中国青年》杂志上看到了魏巍的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读到此文倍感亲切,想再次见到魏巍成为他几十年来的渴望。

直到2001年一个秋高气爽的下午,他和老伴驱车前往北京西山八大处北京军区大院魏老家中,终于见到了魏巍。魏巍显得特别精神和动情,连声说:“老战友,我们是老战友呵!”并叫家人赶快倒茶,把常国志拉到他的身旁坐下。

询问到彼此的近况,常国志告诉魏巍,从朝鲜回国后他当了一名教师,每次给学生们讲《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一课时都很想念他。魏老握紧常国志的手,停顿了好一会,说:“我也想念你们,想念所有的志愿军战士……”那一刻,常国志的眼泪夺眶而出。

2003年7月,常国志再次在北京与魏巍相聚,他们一起参加了北京最可爱的人志愿军联谊活动。现在每当常国志看到这些照片时,总是百感交集、感慨万千。谁是最可爱的人?在他心目中,魏巍也是他一生崇敬的人!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从教43年来,我总对学生这样说。”

——回顾一生,恒长的家国情怀,是跨越时空的初心,也是奋斗不止的奉献。

“弹片在里面都有50年了,也没有什么大事啊。学生们还盼着我呢,我什么时候能回家?”刚出检查室,到安医附属医院看病的常国志就问儿子。他还在惦记他的孩子们。

被儿子强行带到合肥看眼睛之前,常国志已经有一年多只能眯着左眼教书了,学生们也奇怪常老师为啥变成“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写板书,虽然感觉自己的视力下降太快,基本靠右眼看清,但他一直没往心里去,直到他左眼不停的发红流泪,出现了影像重叠,甚至走在路上,会没看清停在路边的摩托车而直接撞上去,受了伤,才终于答应子女,去医院看病。

从朝鲜回国后,常国志被安排在县公安局工作。可他主动提出到农村当一名普通的乡村教师。

“选择教书,是因为我想把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不易告诉下一代,教育他们落后、贫穷就要受气、就要挨打,只有我们祖国强盛了,人民才能安居乐业,才能过上幸福生活。”常国志告诉记者。

“我不是栋梁,但我的事业是栋梁!”站上讲台的那一刻,常国志激励自己。

一生秉烛培育祖国栋梁。“我父亲这辈子教了43年的书。本来1982年就退休了,但因为农村缺少教师,又重新回到讲台上,在3所学校继续代了16年的课。每天备课、批改作业,我们最担心的是他受过伤的眼睛啊。”常国志的女儿为父亲既骄傲又担心。

翻开常国志曾经的教学笔记,每一本的首页都抄写着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我肩上有国家的重任,心中有祖国强盛的理想。”常国志说。

2000年10月,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胜利50周年赴朝访问团的团员排着整齐的队形,踏上了丹东火车站的站台,火车缓缓开动了,当列车行驶到鸭绿江桥时,车厢里响起了“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歌,常国志的歌声分外高昂。

“距离上次去朝鲜访问又过了20年了,我一直想重返朝鲜,再次祭奠牺牲的战友,看望朝鲜的友人。”常国志回忆说,上次老战士们专门从北京带去了祖国的热土和石头,是带给留在朝鲜的战友们的,好让他们知道祖国始终在想着他们!赴朝英勇作战光荣牺牲的英雄们,永垂不朽!(记者 柏松 张静)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