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文体新闻 > 充分发掘淮河文化的文化价值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参军入伍 让青春更精彩
 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火起来
 绽放绚丽青春之花
充分发掘淮河文化的文化价值
【字体: 】 发布时间:2020/9/14 8:13:22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所谓“淮河文化”,系指淮河流域居民在文明提升过程中创造的辉煌文化。

它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既有流域整体的文化特点,又有地方性的文化特色。神话中盘古开天地的桐柏山,是号称“八百里淮河”的滥觞处。那100多处远古时代的文化遗址,表明5000年前这里已经逐步由野蛮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进化。至今香火不绝的淮阳太昊陵,祭祀着淮河流域的祖先伏羲氏。淮河中游的蚌埠地区,相传有大禹会诸侯的涂山。治水英雄大禹在这里结婚,在这里发迹,在这里会诸侯。淮河流经皖北、苏北、豫东南、鲁西南,境内不仅诞生了孔子、老子这样的哲人,而且还诞生了管仲、刘安、鲁肃、华佗、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竹林七贤等各色才俊……在我看来,淮河文化中最突出的精神一是包容,二是苦斗。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极强的包容性,淮河文化的形成就证明了这一点。

早从新石器时代开始,淮河流域就受到了多元文化的影响,后来更吸纳了商周时代的东夷文化,涡淮两岸的老庄文化,先秦时代的荆楚文化,北宋之后南移的中原文化,以及明清之际勃兴的淮扬文化等等,形成了一种广博渊深、融会贯通的和合精神--这正是当前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迫切需要继承和发扬的精神。有一份来自联合国减灾委员会的报告说:“中国是世界上少数自然灾害较多的国家之一。”套用这句话,也可以说“淮河流域是中国自然灾害较多的地区之一。”由于淮河流域是兵家必争之地,战乱频仍。

古诗“年年杀气未曾收,淮南淮北草木秋”,呈现的就是战争绵延的血腥场景。又加上南宋绍熙五年(1194年)黄水犯淮,造成淮河河道淤塞,更使涝旱不绝;500多年来,水灾多达350余次,旱灾多达380余次,以致哀鸿遍野,饿殍载道。恰如近人诗中所描写:“滔滔洪水雨连绵,日月隐光不见天。”这种“火滥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的灾难,跟战争导致的灾难一起,虽然给这里的民众留下了永恒的伤疤,但也使他们创造了英雄诗篇,酿成了大禹式的救灾救世的苦斗精神;恰如在淮河河蚌的伤痛处,形成了一颗颗璀璨夺目的明珠。淮滨位于河南省东南部,因位处“淮河之滨”而得名,自1952年起成为隶属于信阳的一个县。这里是楚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地域资源丰富,既有可持续发展的外在条件,又有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为了用淮河文化铸就淮滨,有关方面和有关人士提出了很多具有可行性的设想和建议,比如弘扬以盐粮码头为代表的航运文化,以真武庙、东岳庙等为代表的庙会文化,以刺绣、花灯、龙舟、河灯等为代表的民俗文化,以楚相孙叔敖为代表的廉政文化,以高台庙地下党活动遗址为代表的革命文化,以蒋国故城为代表的姓氏文化……

我们高兴地看到,在淮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一座全面展示淮河文化的淮河博物馆即将在淮滨的东湖东山岛落成。在淮滨的新西湖,一个浓缩淮河20个景区景点的淮河文化开发区正在兴建。在桂花岗,融入水乡特色和徽式古建特色的教育园区已成为淮滨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矗立在两湖公园中的清官孙叔敖雕像,凝神远望,为淮滨的巨变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这些举措,都象征淮河文化和淮滨建设的美好愿景。在用淮河文化铸就淮滨的过程中,有三点是应该注意的:一是要选准传统文化的价值传承点;二是要防止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心浮气躁、急功近利;三是要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准确把握地域文化的个性特征。

在文化产业已经成为重要经济支柱的现代社会,原本视为累赘的文化遗产有可能在转瞬之间成为活跃的财富要素。在这个意义上,提出让文化建设为经济社会服务有其合理之处。振兴文化,除了需要政府有足够的投入之外,也可以引进民间资本和适当的外资,但要避免过度“工程化”和“商业化”。文化的终极目标是“化人”。文化中的文字,可以理解为一切知识的总和,所以有知识的人通称为“文化人”;其中的“化”字,显然跟“教化”相关——即跟国民的政治素质、人文素质、科技素质、道德素质、体力素质相关。文化的作用有时有形,可以通过消费方式营销,通过市场效益显示;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其影响是无形的,相当于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不可能在转瞬之间就使人的灵魂和境界“华丽变身”。俗语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作为各级执政者,更要有这方面的远见卓识。能够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历史、提升文化品位的开发利用才是合理的开发利用。如果只关注市场而不关注文化本身,最终将会导致对文化传统的扭曲。淮河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当然具有跟其它地域文化的共性,彼此同根、同文、同心,但又有独特的地域个性。同处淮河文化区,不同省、市、县也有不同的地域差异。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强调的就是地域特色。在制定淮滨文化发展的近期、中期、长期发展规划时,要着力发掘淮滨独一无二的文化价值--这是淮滨人民身上的生命基因和历史烙印。在这块12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过往昔的繁华,也有过岁月的伤痛,更有着光明的未来。徜徉在这块土地上,感悟着淮滨文化的独特魅力,人们的心灵便会传来温暖的呼唤,脉搏便会为它的美好明天而剧烈跳动。(龙晓初)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