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淮南要闻 > 守护来之不易的脱贫成果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参军入伍 让青春更精彩
 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火起来
 绽放绚丽青春之花
守护来之不易的脱贫成果
【字体: 】 发布时间:2020/9/3 8:42:17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田家庵区推进灾后重建和恢复生产见闻

“多亏了乡里帮着抽水,家里的水稻才能保住。”田家庵区史院乡庞岗村贫困户秦传玲心中的石头落了下来。

位于瓦埠湖沿岸的史院乡,是田家庵区防汛救灾的两大主战场之一,全长10.3公里的保庄圩,保护着5.2平方公里、4932户18500人防汛安全。这其中包括2个贫困村、618户1218位贫困群众。

进入汛期以来,连续强降水导致瓦埠湖水位持续上涨,防汛压力不断增大,行蓄洪区48户贫困户水稻、草莓秧因保庄圩外上水、内涝等原因收成受到影响,这其中就包括秦传玲家的13.8亩水稻。

秦传玲一家4口人,是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这些年,通过介绍务工、经营单体温室大棚等扶贫措施,2016年顺利脱贫。

“水稻种植是秦传玲家重要的经济来源之一,我们全力以赴、能保则保,不能让来之不易的脱贫成果随着一场洪灾付之东流。”史院乡党委负责人介绍,汛期以来,史院乡高度重视防汛工作,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一手抓巡堤查险, 强化应急处置措施,全力以赴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一手抓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的生产自救。在8个排涝站机组开足马力的同时,增设临时排涝设施17台,第一时间排除内涝。

秦传玲家的水稻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救助,损失也降到了最低。庞岗村的贫困户尹红星、尹学龙家也在汛期中受灾。“排水泵连天加夜,村干部没日没夜帮俺们救灾,俺们一点都不怕。”尹红星逢人就说,村干部就是村民的当家人,党支部就是群众的主心骨。

史院乡菊花种植基地流转了联湖、史院两村1000余亩土地,这其中包括13户贫困户100.1亩土地。在连续暴雨中,基地内涝严重,千亩菊花全部受灾,也影响着20余户贫困户的务工收入。

“灾情发生以来,乡里立即安排了4台柴油机帮基地排水,2台挖掘机清沟沥渠,加快排水。”基地负责人介绍,不到2天,灾情得到缓解,内涝问题已基本解决。

“这么好的菊花被淹了,真让人心疼。”贫困户轩玉芝常年在这个基地务工,看着辛勤劳作的成果受灾,心里难受。水退以后,轩玉芝一直在基地连续工作了近20天,补栽补种新的菊苗,“1天工资100元,收入没有减少,更不能耽误苗下地、菊花上市。”贫困户的收入没有受到影响,干劲更足了。

所有受灾土地已经补种了菊花苗,不耽误10月份“金丝皇菊”上市。“我们密切关注贫困户和边缘户生产生活情况,重点关注贫困户房屋是否因降雨影响发生开裂、渗水等情况,贫困户农田是否被淹、贫困户到户大棚是否进水,逐村逐户进行排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解决,确保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家庭生产生活不受影响。”田家庵区扶贫办负责人介绍,田家庵区结合贫困户受灾情影响情况,完善“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措施”,指导帮助贫困户做好生产自救、灾后补种补养、秋播秋种。积极开发扶贫公益性岗位,对于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贫困户,帮助他们实现稳定就业和稳定增收,把贫困群众救助作为当前工作重中之重,持续巩固脱贫成果,为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奠定坚实基础。(通讯员 熊文田 吴喆敏 记者 李东华)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