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文体新闻 > 望夫石的故事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参军入伍 让青春更精彩
 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火起来
 绽放绚丽青春之花
望夫石的故事
【字体: 】 发布时间:2020/8/5 8:08:56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终日望夫夫不归,化为孤石苦相思。望来已是几千载,只似当时初望时。”这是唐朝诗人刘禹锡在和州刺史的任上写的七绝《望夫石》。

每一块望夫石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声泪俱下、情感纠缠、无尽思念的动人故事。一块望夫石和两个帝王有关系的就只有安徽蚌埠涂山上的望夫石了。

“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娶涂山氏女为妻,婚后就离家治水去了。一别多年,女娇念夫心切、思念成瘾,终日登高向远处眺望。期待那个熟悉的身影能站立在淮河岸边、涂山脚下,并在自己的身边停下来、永久和自己相依相伴。女娇在眺望中等待、在等待中焦虑、在焦虑中度日如年,慌乱的心情总是在坐立不安中幻想一个奇迹的出现。然而,大禹终没有出现。

在荆山和涂山之间,淮水滔滔不绝地流淌着,带走了女子的相思和泪水,带不走的却是这个女子屹立不倒、倔强的身影。女子不知用什么样的心情,表达对爱的向往。在涂山的一处,每天伴着阳光和风雨,期盼着一个人的归来。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纵然我有望穿秋水的双眼,却无法阻止你前行治水的脚步。

小草枯了又长出了新芽,树叶落了又长出了新枝。幼鸟在母亲的尸体旁鸣叫着,不知到什么时候它才能明白:已去的时光是无法唤回的。山间的行人也换了一代又一代,山坡上的新坟又多了几座,那个带着一群小孩在山林间嬉戏的长者,这片山林也曾经留下过他的童年欢笑。然而,你坚持你的梦想、坚持你的信仰、坚持你对感情的坚持。你用你的实际行动感动了天地,最终坐化为石,成就了一处坚贞不渝、忠诚干净的爱情实体物证。

这块巨大的石头又名启母石。顾名思义,启是大禹的儿子、为女娇所生,启又是夏王朝的创始人。因此,人们为了纪念启,又往往把这块石头叫做启母石。由此可见,涂山是一座了不起的山,是一座伟大的山,是华夏民族的曙光初现,是华夏民族的开启之山,也是华夏民族的根脉所在。

和其他地方望夫石所不同的是,这块望夫石并不是自然的生成、也不是天然的风化。如果我们仔细地去观察,认真地去辨识痕迹留给我们的信息,我们就能看出来人工的作用、刀砍斧凿隐逸其中。也就是说这块石头实际上是一个雕塑作品,或者说,只在自然的物体上雕刻而成的塑像。由于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名叫杨惠之的雕塑家非常有名,当时就有“道子画、惠之塑”之说,道子是吴道子,惠之当然就是杨惠之。所以有人把这块雕塑归为出自杨惠之之手,这当然是一个无法考证的事情。

“淮水悠悠,禹德磊磊。华夏之根,涂山之魂。知我者,谓启和禹,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涂山人只所以把这块石头改建为望夫石,一定是为了对大禹和启的纪念和敬仰,树立了一个爱情至上的典范,也彰显了涂山对中华民族的特殊贡献。再往上走,登顶涂山,就到了“禹庙巍然”的禹王宫了。望夫石立于禹王宫的门前,就多了一层守护和陪伴的意义了。(齐飞)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