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文体新闻 > 九龙岗的记忆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参军入伍 让青春更精彩
 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火起来
 绽放绚丽青春之花
九龙岗的记忆
【字体: 】 发布时间:2020/5/20 9:28:11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018年来到淮南的时候,就想寻求淮南记忆。初来淮南迎接我的是一碗味道鲜明的牛肉汤。大量的豆制品以及鲜辣,让我始料未及。古称“州来”的这个地方,除了寿县之外,历史遗存并不多。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脚步的丈量,淮南这个曾经辉煌的城市在我面前渐次拨开。

我们工厂的位置在淮南经开区,旁边一座古镇九龙岗,这个名字听着像个啸聚山林的绿林聚众之所。我也曾来过几次:拥挤凌乱的古镇,两条主街不甚明了。当地人讲:“先有九龙岗,后有淮南城。”在友人的帮助下,终于得以近距离观察这个地方。

离工厂不远的九龙岗,嘈杂而又烟火气,并不会和历史名镇划等号。主街道上的建筑多是70、80年代的风格,还有一些民国风格的建筑夹杂其间,像是在告诉你曾经的辉煌。几棵大树掩映下的民居,斑驳陆离地在那里呆着。

经考证,九龙岗是淮南煤矿的发源地。1930年,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在这里成立淮南煤矿局,这就是现在淮南的由来。历史上的淮南应该是寿县,现在的淮南起源就是由九龙岗得来的。1936年,自田家庵通往裕溪口的火车建成,这是当时世界上造价最低、建造速度最快的火车线。后来日本侵略者又在这里设兵站,大肆挖煤。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是蚌埠局的编组站,它为新中国建设贡献了力量,在华东地区地位显赫。淮南一中、二中的前身矿务局学校坐落于此,东方医院前身也在这里。淮南日报和广播电台相继在九龙岗创立,想想那时是何等的繁华。

淮南有三大镇。大通、田家庵、九龙岗。大通在历史上是一个农业镇,田家庵却是由一个茶水摊演变而来,只有九龙岗最能够代表淮南,煤炭和铁路在这里相生相伴,它既代表先进生产力,又是民国风气的延伸。据说当时淮南铁路局的建设以及九龙岗400多亩土地的建设,都和当时的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委员长张静江有关。张委员带人用两年不到的时间,建成了一个融管理、休憩的场所。当时的俱乐部、电影院、公寓以及两层的办公楼,一应俱全。据友人讲,宋子文等四大家族在这里都有产业,“淮南矿路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就是宋子文。

行走在这里,目力所及。3万人的小镇,留在这里的多是上年龄的老人。穿过近百年的南门口以及二道门,感受着铁路带给这里的曾经的繁华以及现如今的落寞。这里的建筑多是安徽田字形大院的结构,六排住宅平房院落,将易经的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来组合。

青色的汉代式样的小瓦,逼仄的天井,户户相连,又自成一院。推开院门,多是破败之景。院里落叶甚多、霉味甚重、烟尘扑面。穿过有玻璃窗的隔墙,类似影壁的效果。屋中有正堂,侧屋是卧室。卧室地面打着木龙骨,这样可以防潮。摆放床的位置掀起一块地板,有一个暗门,有可以通向外面的暗道,家家户户地道相连。穿过它有厢房,屋后有厨房、天井一处,旁开侧门,整个一个三室一厅或者二室一厅的格局。六个跨院之间,甬道宽阔,可以二车并行。

每家每户紧紧相连,青砖青瓦,只是房头有衰草蓬蓬。多数房子已是危房,有一些还尚有居住,门前种植的豌豆、油菜,旺盛地生长着。墙上不时出现的标语,据说是当年蒋雯丽导演的处女作“我们天上见”做的一些布景。老百姓义务当群众演员,不知蒋雯丽和顾长卫是否应该在这里做些投资,来回报这里善良、朴实的百姓。

岁月如烟,如今在这里行走,尽量想把脚步慢下来。通过友人的讲解,希望目力所及之外能够感受当年的繁盛、如今深藏在历史下的沧桑落寞。试想那时蒸汽火车嘶喘着,拉来物资,运输煤炭以及各式各样的人物。铁路局和煤炭采挖工人在工作着。夜晚华灯初上,街头响着夜上海、舞厅霓虹闪烁、黄包车、小汽车穿梭、摩登的旗袍女、油头的买办、劳苦的大众……这些深深刻在脑中的或许更多的是通过影视作品,给人的固定模式。

在矿务局的院落里,杂草丛生。两颗百年的桂花依然挺拔。默默见证了九龙岗历史上因采煤的辉煌,到资源枯竭煤矿搬迁淮北后的衰败。远望淮南技工学校旧址,楼顶上一颗旱柳从钢筋水泥缝里生长,让人感叹生命的坚强。

如今许多地方都在修旧如旧,搞一些民国小镇,甚是牵强。九龙岗这里有绝好的资源加上民风纯朴,但却是躲在深闺人未识。淮南自己的老百姓对它也是一知半解或者不感兴趣。仅有的一些保护的记录,也是当年淮南地方志的一些志士仁人在努力。我在驻足观看时,不时有一些老人为我讲解,还请我到家中看看。

透过苍凉的场景、历史的遗存。站在屋里屋外,虽然现在在这里有生活诸多的不便,但他们又有难以割舍的乡愁,不愿搬离。但好像九龙岗与繁华社会脱节了,年轻人多不愿在此居住。真希望九龙岗能够涅槃重生,焕发青春。但也要保留这份静谧与古朴。

友人讲,我是他们见到的另类,多与平常走马观花的不一样,我看得很细。我只好尴尬地摇摇头,我来淮南就是来感受城市的这份情怀。两年多的时间,我看到了淮南的自强的精神,感受到了淮南的力量,同样也切实感受到我们这座城市转型的困惑以及落寞。我们淮南有过辉煌,有过委屈。但风物长宜放眼量,我们自信与历史,坚守与文化,假以时日,久久为功,希望就在前方。

驻足回望南门口,夕阳下它更显苍凉。历史的恢复不应该仅仅只是照搬先前的影子,简单的堆砌,不会带来繁华。抬头看到这些原住老人的安详,感受他们的满足,聆听他们对于过去的回忆……好像明白了,我们之所以看不清九龙岗,是因为我们身在九龙岗;之所以猜不透九龙岗的心思,是因为我们就是九龙岗的心思。留住这份烟火气,留住这里的父老乡亲,传承的文化才会更有意义,豁然开朗后更觉温润,期待九龙岗繁华依旧。(王建业)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